8位市民成為本市首批私人用純電動車車主。 |
申城首批私人電動車昨上牌,充電費與民用電費標準相同。座駕“喝電”,充足可跑120公里。
隨著油價飆升,原本開馬6上下班的黃女士覺得油費“開銷太大”,于是她在今年購置了一輛純電動汽車,并在昨天順利掛上了滬牌,成為本市首批上牌的私人用純電動車車主。不過既節能又環保的電動車,仍面臨充電設備不統一、電池難以自行更換等難題。
電動車一年可省上萬元
昨日,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共有8人成為第一批掛牌的純電動汽車車主。與燃油類機動車相比,純電動汽車到底有多實惠?從事財會方面工作的黃女士算了一筆賬:“我上下班約100公里,以前開馬6時,每天油費要60多元。現在改用充電,一度電平時0.6元多,低谷0.3元多,一天也就10元左右,這樣一個月可以省1100多元,一年就是13200元。”
純電動汽車電能補給的“吃喝”問題,備受關注。“到今年年底,嘉定電動車示范區預計將建6個充電站和800-1000個充電樁,實現重點基礎設施基本覆蓋。”上海國際汽車城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事業部副經理丁曉華介紹,“充電站負責快充,充電樁負責慢充,這樣一來基本上充電的問題就解決了。”
由于慢充需要6-8小時,是電動汽車的“主餐”,所以充電樁主要安置在小區和工作單位、或者停車時間較長的公共場所。快充則只要5-10分鐘,解決路途中的短期“補電”問題。“電動汽車充滿電后最起碼能跑120公里。晚上在家里充,白天在公司里充,路上的充電站主要起到預防的作用,這樣車主就可以大膽把車子開出來了。”
至于充電收費標準,暫行計劃是車主在電力公司購買一張充電卡,事先預存一定金額,充電完成后按正常民用電費標準刷卡繳費。
普及電動車瓶頸不少
新能源汽車原本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可是礙于配套設施建設尚不完備等因素,純電動汽車市場長期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目前私人電動車的充電點在全市還很少。除了嘉定的充電點(有2個充電樁)外,還有漕溪路和浦東浦江鎮少數幾個點,全市范圍內私人電動車充電樁的數量不超過100個。
另外,充電設備也不統一。目前正在建設的首批充電樁適合大部分車型充電,但是個別廠商的車型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通過轉換設施才行。由于電動汽車的蓄電池重達數百公斤,個人難以完成更換工作,所以短期內,車主無法自己更換備用電池。
同時,現在可供挑選的電動汽車型號很少,第一批上牌的電動汽車僅中科力帆、奇瑞、眾泰和比亞迪4個品牌,而且目前購買電動汽車并非通過4S店渠道,而要車主通過上海國際汽車城方面直接從廠商處購得,這一模式恐難滿足市民對電動汽車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的需求。
購車補貼累計或可達10萬
按照國家《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純電動乘用車的最高補貼標準為6萬元,上海市具體補貼的金額標準可能將在近期公布。據預計,國家和上海累計補貼將在8萬-10萬元之間。丁曉華表示:“電動汽車的售價相對偏高,雖然有政府補貼,然而再加上購置稅和掛牌費用,花費仍然不小。如果政府能把燃油車牌照中的5%到10%專門撥給新能源汽車,市民將更愿意接受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