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四川省綿陽市政府發布通告,阿壩州松潘縣一電解錳廠21日受暴雨影響,礦渣流入涪江,綿陽市26日監測出涪江江油、綿陽段水質錳和氨氮超標,提醒市民不要飲用自來水。
水質受到污染,及時公開信息,組織調度,并發出安全提醒,綿陽這種危機處理是值得肯定的。目前,綿陽市水務集團已組織40臺送水車和環衛部門的灑水車,為城區居民送水,政府也正在全力調配庫存瓶裝水,并從成都等周邊地區調水運抵綿陽。市政府的公告還特別強調,對個別商家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行為,將按照有關規定嚴肅查處。即使這樣,都不能掩蓋一個現實,那就是對于綿陽市民來說,在局部時空中會存在缺水現象,而這必然會導致市場搶購行為。
來自中廣網的消息稱,綿陽超市飲用水,現在已經搶購一空。搶購行為看似沖動,其實透著理性。在污染還在持續的現象下,誰能夠做到無動于衷?
客觀存在的搶購事實,必然會帶來市民飲水成本的上升。即使政府控制物價做得再好,成品水價格都會高于自來水價格。從過往的經歷看,這部分上升的飲水成本,是由市民自行承擔的。這只能說明我們的民眾純樸善良,而不能理解為是理所當然。飲水成本不應由市民買單。
從新聞中獲悉,涪江之所以污染,是因為2011年7月21日,涪江上游普降暴雨,導致阿壩州松潘縣境內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涪江。從中不難看出,這次污染雖然有著天氣原因,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尾礦渣的存在,而新聞中提到的電解錳廠是污染源頭。現在飲用水源污染,已經給市民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沒有任何理由再讓他們承擔經濟損失。繼續讓市民為污染買單,既違背基本的法律精神,也不利于提升全社會對環保的重視。
近幾年,松花江等水域都發生過污染事件,但最后治污等費用都由政府承擔,實際上是由國家和納稅人買單,中國企業環保意識始終不高,恐怕與這種不合理的買單機制有關。按照“誰污染誰買單”的原則,污染企業應該為公眾飲水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