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污水流毒20多里,且肆虐20余年!污水流過之處,附近的莊稼、樹木被燒死,水井的水不能喝,家畜不時死亡,甚至“村里現在怪病越來越多,年輕人就開始得癌癥”;如遇雨天,散發著惡臭的污水撲進民居……如此心驚的污染畫面,全系河北寧晉縣寧紡集團的“杰作”。據報道,盡管2010年這家企業被曝光,隨之企業被整改,當地環保部門二人被問責。然而整改后不到一年時間,寧紡集團的違法排污又卷土重來。
令人驚愕的是,面對污水橫流,損毀農田,荼毒民計,當地環保局竟大言不慚地堅稱境內無污染,而將污水歸咎于石家莊,“這是跨流域污染,我們沒辦法”。對于境內的“污染大戶”,當地環保局不但坐視不管,反而助紂為虐,替企業掩蓋污染環境的真相。如此,當地環保局已然變異為“保污局”——從防范污染、制止污染,淪為保護污染企業的“馬前卒”。
一個只知道捂蓋子、推責任的環保局,也就不難理解寧紡集團在污染之路上越挫越勇,越排越歡。后有企業大肆排污,前有“保污局”把手,正是有這樣強大的排污組合力量,也難怪寧紡集團一撒野就是20余年!
寧晉縣的這種環保監管生態,實已說明此前所謂的“整改”、“問責”,不過是走過場的表面文章,是用來忽悠民眾,甚至是忽悠更高一級領導而邀功領賞的。比如,寧晉縣所屬的邢臺市從2008年至今已三次獲得省里頒發的“節能減排工作先進市”榮譽稱號,而且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設區市。當然,老子有肉,自然少不了兒子的份。同樣,在河北省“雙三十”縣市考核中,寧晉縣獲2008—2010年節能減排目標考核優秀單位;而且,這也無礙持續污染20余年的寧紡集團獲此殊榮。
你看,在權力系統某一層級內,從上至下,從企業到官府,無不其樂融融,如膠似漆,惟獨生態環境傷痕累累,民生幸福陰云密布。
地方環保局淪為“保污局”,對于這種監管病態現象,是不必驚詫的。而且,寧晉縣的污染狀況也并非只是個案,翻檢歷史,太多的類似案例充斥于報章網海。比如,江西上市公司章源鎢業,在“污染情節”上與寧紡集團有著驚人的相似:庫內廢渣堆積如山,廢水過處樹木枯死,附近農田減產,養魚不時死亡……再如,哈藥盡管廢氣超標千倍,工廠附近臭氣熏天,然而卻無心治污,而燒錢搞廣告轟炸,呈現“廣告影響一日千里,廢水廢氣一瀉千里”的病態張狂。
顯然,這種病態的環保監管,有著共同的生發邏輯。在“環境靠邊站,稅收才是硬道理”,以及招商引資與干部升遷直接掛鉤的畸形政績觀主導下,地方環保部門的一切行政作為,必然圍繞著地方權力的中心任務而亦步亦趨。在這種體制下,對于污染大戶,地方環保部門并不具有真正的一票否決權,其職權只能被架空,淪為一種擺設。出于部門利益考量,地方環保部門只能主動或被動為“納稅大戶”所綁架,淪為企業的家丁,為其鳴鑼開道。
此種情形下,對于轄區內的企業污染事故,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奉行“三不查主義”:只要老百姓不上訪、媒體不曝光、上級領導不批示,環保部門便可坐視不管、高枕無憂。即便被曝光,也無礙大事。畢竟,在上級領導那里,保護納稅大戶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查處污染企業,由是,領導又焉能動真格呢!
可見,要真正發揮環境保護的本職職能,有賴于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作支撐,賦予地方環保部門“一票否決”的執法權。但更為重要的是,只有改變目前地方政府唯GDP是瞻的發展模式,環境保護才可能與經濟發展受到“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