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力社保局昨天(14日)宣布,全市1823家定點醫療機構醫生工作站已全部建成,并通過醫保部門的驗收。至此,北京成為國內首個實現省級定點醫療機構醫生工作站全部上線地區。明年,將在此基礎上啟動醫囑信息全市共享工作。
所謂醫生工作站并不是指醫生值班的站點,而是協助醫生完成日常醫療工作的計算機應用程序,是醫生使用的電子病歷和電子處方管理平臺。醫生通過該平臺來查詢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藥情況等,并通過它來開具電子化的檢查單和處方。它也是醫療保險審核要素的重要數據來源。
在以前,患者就診、交費、取藥都是通過紙介,即醫生開具的“狂草版處方”來劃價、交費、拿藥。醫生工作站則讓各診室與藥房、化驗室、收費處全部實現互聯互通,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申請單及處置單有效地傳送到門診收費、醫技科室等相關部門,實現院內信息共享,從而省了患者排隊劃價的時間。另外,檢驗、影像、病理檢查結果的迅速反饋,也極大地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保證了患者交待病情的時間。
另外,醫生工作站系統通過醫保政策規范用藥提示及系統藥物配伍禁忌提示,也防止大夫超量開藥和開錯藥。
市醫保中心主任徐仁忠介紹,1823家定點醫療機構的醫生工作站全面建成后,明年將正式啟動醫囑信息全市共享工作。
目前,醫生工作站能防止大夫開“大處方”,醫囑信息共享后,重復開藥也將被有效監管。社保卡普及以后,看病報銷極其便利,有個別參保人員便利用社保卡突擊開藥,每天往返多家醫院,一周能開出幾十天的藥量,然后把這些藥倒賣給藥販子謀利。今后,實現醫囑共享后,甲醫院的醫生可以看到患者在乙醫院的醫囑信息,那么即使患者的門診病例手冊或者發票遺失,醫生也可以根據患者的歷史醫囑信息控制開藥量,避免重復的檢查治療,也可以避免個別參保人員一天輾轉幾家醫院重復開藥、騙取醫保基金的行為。
算賬
9個月共減少基金支出15億元
“醫生工作站建成后,就像為醫保基金監管設立了‘小保安’。”徐仁忠說,醫保經辦機構可通過醫生工作站上傳信息加強醫療費用監控,盯緊被視為老百姓保命錢的醫保基金。
據市醫保中心統計,全市平均每天的門診量達到16.35萬人次,發生費用 6300余萬元,涉及206萬個費用項目。但假如每名患者每次看病多開一盒藥,多花20元,對于全市的醫保基金來說,一個月將增加支出近1個億。
今年3月以來,市醫保中心正式啟動醫生工作站的建設,通過加大對上傳的醫保費用信息的審核力度,特別是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超量開藥、重復開藥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門診次均費用呈逐月下降趨勢,按3月份門診次均費用392元計算,到6月份下降至340元,目前共減少基金支出15億元。
此外,醫保經辦機構還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每月對違規人次與結算人次比例靠前的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約談,并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理。截至11月30日,在對84家定點醫療機構暗訪后,對嚴重違規的17家給予黃牌警示;對違規的20名醫師給予其開出的醫保處方三年內不予報銷等相應處理;對存在問題的933名參保人員下發《醫療保險告知書》,其中,規定期限內停止部分藥品報銷179人,警示397人,約談357人。今年共對95名參保人員停止社保卡使用的處理,遏制了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本市個人持卡重復、超量開藥和持卡冒名就醫現象得到進一步控制。
現場
藥量超一天 處方開不出
在人民醫院老年病門診室,記者看到醫生在開處方時,需要先輸入個人賬號和密碼后方能登錄醫生工作站系統。據介紹,每位醫師都有自己的密碼,所開出的診斷和處方也會被系統記錄在案。
坐在電腦旁,醫生現場演示了工作站如何控制超量開藥的過程:假如一名支氣管炎患者需要開消炎藥利氟新,系統規定該藥最多只能開7天的量,如果醫生開出10天用量,電腦屏幕上會立刻跳出一個對話框“利氟新用藥超過限制7天”。“你看,只要藥量超期,哪怕是一天,就會被自動攔截,處方無法開出。”當醫生將藥量降為7天,處方才順利開出。
記者隨機從人民醫院開出的一張處方箋上看到,某參保人因患有腦血管病和高血壓,醫生從電腦上打印出的藥方,包括拜新同空釋片和科素亞片各5盒,分別為179元和205.95元。在處方箋的下方,還標明了應交藥費總額為384.95元。患者病情診斷、醫生開出的藥品名稱、規格、價錢都一目了然。拿著處方,患者可以直接去交費,減少了以往的劃價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