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爽約考驗城市應急反應能力
7月25日11時5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緊跟著,市防汛辦發布藍色汛情預警,市國土資源局發布三級地質災害預警;不少市民手機都接到了合理出行的提示信息,全市各城市保障部門的十幾萬工作人員以戰備狀態值守一線……盡管暴雨沒有如約而至,卻考驗了城市的應急反應能力。
昨天(26日),北京市防汛辦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劉洪偉做客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城市零距離》時透露,預警一旦發布后,全市各級部門必須按預案嚴格執行到位,否則將嚴肅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
預警過度為警示公眾
7月25日,預報中的那場暴雨并未如約而至,全市當晚的平均雨量為2.1毫米,城區平均雨量僅在1毫米。
對此,北京市氣象局總工程師孫繼松表示,7月25日預報和預警說當天傍晚到次日白天會有一場大雨,東部有暴雨。但從實際的演變情況來看,這個雨帶比我們預報的位置還要偏東一些。只擦到本市東部地區更偏東的地方。
“目前,本市還未從‘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恢復過來,如果再次出現比較強的降水,很可能會雪上加霜。”孫繼松透露,在這種應急狀態下,本市氣象部門的預報員很可能會將預報往更嚴重方向去考慮,對大家是個警示。
“藍色汛情預警的情況有很多種,滿足條件之一即可發布。”劉洪偉說,當預報有25毫米以上的降雨時,就必須發布藍色汛情預警。由于此前房山和門頭溝等地降雨量很大,山區土壤含水量基本呈飽和狀態,很容易發生山洪和泥石流滑落等自然災害,發布藍色預警是提醒有關部門加以注意。
村民有張“轉移明白卡”
“藍色預警發布后,當每小時降雨量達到一定級別時,泥石流易發區的受威脅群眾必須根據預案,由指定路線轉移到指定地點。”劉洪偉介紹,該地點要備有應急物資、食品等,以保障對被轉移群眾的妥善安置。
記者了解到,作為郊區防汛、防洪、防泥石流的重點,災區每一名受泥石流威脅的村民,要人手一張“轉移明白卡”,卡片上會寫明村民的姓名,誰來通知他進行轉移,以及按什么路線轉移到哪里去。
“這張卡在汛期前就發放到村民手中,發放的同時,還要叮囑其把卡片放在手邊。”劉洪偉說,有了這張卡片,村民就能很清楚暴雨來臨時,自己應該跟誰聯系,到哪里去。
13個調查組進山查隱患
25日當天,在暴雨預警的席卷下,市國土資源局與氣象局會商后,快速發布了三級地質災害預警,并在第一時間組織了13個應急調查組,對全市10個山區縣、重大隱患點、新增加的隱患點和避險場所,開展了拉網式排查。
“這13個應急調查組全部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他們的任務是在本周內完成隱患排查,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置措施。”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地質處處長張建國昨天透露,目前這項工作進展比較順利,但是像房山這樣受災較重的區縣,仍有不少山區的道路還很危險,我們提醒專業技術人員務必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力爭把全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篩查一遍。“一旦發現隱患點,我們會立即豎立警示牌,避免當地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
災區未現腸道傳染病暴發
“7·21”特大自然災害過后,災區群眾面臨著因飲水、食品受污染而引發腸道傳染病流行的風險。對此,北京市衛生局疾控處處長謝輝透露,截至7月24日,全市還未收到腸道傳染病暴發的報告,從監測數據上看,也未發現腸道傳染病報告病例異常升高的現象。
災后,市衛生局緊急組織專家到現場,指導基層開展防病控制和自救,同時還緊急起草了災后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緊急通知,制定了一些病媒生物控制和水災消毒等技術指南。
“針對洪澇災害的應對、疾病監測、飲用水和食品安全、環境消毒、健康宣傳等內容,都提出了非常詳盡的策略措施和要求,我們都下發到全市各個區縣,用于指導各地的具體救災防病工作。”謝輝說。
此外,市衛生局還進一步強化了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特別是針對洪澇災害期間的鼠類活動加劇、蚊蠅滋生等特點,加強了蚊蠅鼠這些病媒生物的監測。截至目前,來自防疫、消毒、流行病、食品等方面的專家,共組成五個防疫小分隊,分別進駐房山、門頭溝、石景山和通州等區縣,現場指導衛生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