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汗水澆灌出北京壯美國慶園林景觀

2009-09-04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長安街上國慶景觀用花栽種完成后,所有的黑色小塑料花盆都被及時收進了大口袋

  在東長安街中糧廣場門前,記者遇到了一支由7、8人組成的綠化小組。被陽光曬得黑里透紅的膚色,面對鏡頭有點靦腆的神情,他們,大部分是樸實勤勞的農民,來自祖國各地。這個隸屬于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綠化三大隊的小組正按照圖紙設計,揭去綠地草坪、埋入滴灌管道、栽種花苗。

  栽種花苗的通常步驟是這樣的:某個人用鎬刨出一道筆直的淺溝,另一個人將包在花苗外的黑色塑料小花盆剝去連土放入溝中,然后用手將土攏好壓實。有時候,他們也直接用三角形的小花鏟在地上刨出小坑然后埋入花苗。“工程量挺大的,一個星期要把從建國門到天安門之間的所有綠地全部種好。”來自河北承德的王師傅干練開朗,他檢查著剛種下的花苗的排列情況,“顏色搞錯了,挖出來重新種吧。”他指著一片花苗對同事說。“園林局的技術員對花苗的排列要求可嚴了,一天要來檢查好幾次,寬窄都是用尺子量的。”記者非常詫異,看上去一模一樣的綠色小苗,何從分辨顏色?王師傅頗為得意地笑了:“橙色的萬壽菊花苗比較矮胖,而黃色的萬壽菊花苗比較瘦高。”這片綠地上種植了串紅、萬壽菊、鼠尾草、鳳仙,還有一種甚至奧運會時都未使用過的花——醉蝶。王師傅說他也沒見過這新品種開花的樣子,“應該很漂亮吧,非常期待能看到。”雖然現在還不會開車,不過,王師傅最大的夢想就是多多攢錢,為自己買一臺車,“一定要買一個小轎車,那個舒服。”他笑著說。

  勞作在熟悉的泥土與植物之間,他們顯得平和自然得心應手。同樣來自河北承德的張師傅掏出一個白色的塑小料瓶,從瓶中倒出一點碎煙葉卷上點著坐在綠地邊小憩。親近著這種從家鄉帶來的名為大葵花的煙葉,58歲的張師傅笑瞇瞇地打開了話匣子:“農村現在經濟狀況比過去好太多了,生活上穿的、吃的太豐富了。七幾年的時候我做小工一天才掙一塊四毛七,現在一天都能掙6、70塊錢。我小時候能有一身新衣服穿簡直高興得不得了,現在我的小孫子、小孫女買件衣服還要挑牌子。”張師傅說等把北京國慶景觀花卉種完就要回家忙秋收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地里的活還要靠我。我現在身體很硬朗,基本上什么重活兒都能干。”談到回家,張師傅笑呵呵的臉上洋溢著幸福,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四個孫輩都能好好學習考上大學。

  李海祿被大家稱為“老板”。高高瘦瘦的他被陽光曬得很黑。兩個小時之內,他蹬著自行車來了兩次,有條不紊地安排工作,調度人手。“長安街沿線的綠化帶養護工作都是我們做的。”尤其令他自豪的是國家大劇院周圍的綠化景觀也是他帶著大家做的,“漂亮吧?”從河北承德來到北京打拼轉眼已經15年了,今年47歲的老李談起變化感慨良多:“生活條件和各方面的發展絕對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他說,改革開放、包產到戶讓農村經濟有了飛躍,再加上溫總理對農民工的關心,出來打工的同鄉們都能踏實地拿到工錢。從前,因為富農子弟的成分,老李遺憾沒能考大學,現在,他的兩個兒子都讀了大學,找到了好工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咱們中國繁榮昌盛,社會安定,越來越強大,再也不受外侮!”老李說:“不論任何時候,哪怕我七老八十了,只要祖國需要,扛槍上戰場我也毫不猶豫。”老李的聲音并不高亢,言辭樸素語氣平實,卻如金鉤鐵劃勾勒出真摯滾燙的愛國之心。

  暮色漸濃,今天,綠化小組已經在長安街種下了3萬多株花苗,大家收拾工具漸次離去。老李又騎上了自行車,“剛澆完水,我要去看看今天種的花有沒有倒的。順便集合大家一起收工。”每天都最晚收工的老李笑笑:“出來打工都不容易,我要照顧好大家。”他的背影很快融入了長安街的車流人海。寶藍的夜色點綴著盞盞街燈,串串車燈有如傾瀉的寶石璀璨閃爍,建筑物次第亮起窗欞霓虹,流光溢彩的首都夜景美不勝收。而這一幅壯麗的圖卷,正是由無數勤勞淳樸的人們用顆顆晶瑩的汗水澆鑄而成。
 

長安街上國慶景觀用花栽種是個細活兒
 

長安街上國慶景觀用花栽種就是這樣一棵一棵地種出來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