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萍 > 正文

京港澳高速低洼段首設傳感器測積水 超27厘米封路

2013-05-22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汛期將至,京港澳高速去年淹水泡車的大凹槽地段已嚴陣以待。

  昨天(20日)下午,記者來到現場時,技術人員正在烈日下完成路面積水探測傳感器的布設,與鐵路橋下和邊坡上方的攝像頭共同構筑起視頻、數據雙重傳輸的實時監控體系。這套智能化的監測系統,將改變以往京港澳高速低洼路段全憑肉眼目測判斷積水情況的方式。

  低洼路段實現實時視頻監控

  京港澳高速長達1公里的低洼路段,前后分布著四座跨高速路的鐵路橋和公路橋。

  昨天,在鐵路橋西側護坡的頂端,一個白色球形攝像頭已經安裝就位。“攝像頭可以360度旋轉,對鐵路橋附近的低洼路段進行整體監測。”正在調試探頭的技術人員說。

  鐵路橋下方,東西兩側也都安裝了攝像頭,分別對準了路邊測量積水深度的標尺。

  在南崗洼泵站增設的監控室內,現代化的視頻監控系統已經進入調試狀態,液晶屏上顯示出京港澳高速車輛飛馳的實時畫面。監控人員輕點鼠標,監控畫面開始對現場進行高清晰度掃描,一個個路側排水系統的雨水箅子都掃描得一清二楚。

  路段配建的南崗洼泵站,進行了內外大規模改造。泵站內,泵房設備實現了更新換代。汛期還將再投放一組應急搶險的排水作業單元駐守,嚴防積水過多威脅泵房正常作業。“只要出現降雨,不論雨量大小,我們都會專門派出養護人員在橋下值守。”首發養護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積水過警戒線自動報警封路

  “視頻監控還不足以精確顯示積水情況。”首發養護公司機電項目經理張家驥告訴記者,為實時掌控路面積水深度,京港澳高速的監控系統特意增加了數據傳輸功能,通過傳感器自動探測積水深度,這在北京高速路中還是頭一次嘗試。

  跟隨三名技術人員,記者來到京港澳高速中央綠化帶。“這里是大凹槽路段的最低點。”順著技術工人手指的方向,在距離鐵路橋20多米的位置,一個方方正正、像石頭匣子一樣的水槽穩穩安放在綠化帶上,水槽底板正好與路面高度平齊。

  用一個長相酷似話筒的傳感器與預埋在水槽旁的電線連接,如果路面發生積水,傳感器能根據水壓變化測量出精確的積水深度并實時傳輸。

  為了讓小小的傳感器與泵站監測系統對接,施工人員煞費苦心地布設了長達700多米的線路——傳輸線從泵站出發,繞道200米開外的公路橋,再從綠化帶穿過來。為防止雨水侵蝕,線路還被結結實實地套上了一層鍍鋅鋼管,再埋入土中。

  “一旦水位超過27厘米的警戒線,監控系統會自動向指揮平臺發送報警信息,并向相關業務負責人發送手機呼叫報警。”首發養護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崗洼泵站屋頂也安裝了傳感器,可以實時測量降雨量,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排水措施。

  吸取去年大批車輛滯留水淹路段的教訓,首發集團也做好了汛期預警應急對策。一旦該路段積水超過27厘米時,將馬上采取封路措施,防止更多車輛進入高速公路。同時向上級報告,并配合交管部門打開掉頭閥,或采取其他車輛分流措施。

  部分低洼地段以強化監控為主

  盡管如此,首發養護人員仍對強降雨情況下的排水效率表示擔憂。

  在四座橫跨京港澳高速路的橋梁中,距離南崗洼泵站最近的是西長鐵路一高一低兩座鐵路橋。列車密集開行的西長線,是京廣鐵路接入北京西站的重要聯絡線。與鐵路橋通常采用的雙向軌道平行不同,這里跨京港澳高速的西長鐵路上行線與下行線之間高度懸殊,較高的鐵路橋底端距離高速路面的垂直距離超過8米。

  “如果改成上跨式路面穿越鐵路,京港澳高速需要跨過鐵路上方的接觸網,高架橋橋身必須抬升至15米左右的高度。”交通領域專業人士分析,受制于坡度不得超過百分之三的高速路設計規范,這座高架橋需要延伸約2公里,綜合造價近2億元,京港澳高速的景觀效果也會大受影響。

  因此,目前對這個低洼地段采取的汛期防控手段以強化監控為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