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上,傳統地方戲劇表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這引發了藝術家及專家、學者對“中國傳統戲劇如何突圍”的思考和討論。中國傳統戲劇生存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危機?如何既保持文化傳統又不失去觀眾?
傳統戲劇出現“冰火兩重天”局面
川劇有著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目前的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據記者了解,除重慶市川劇院發展較好外,重慶各區縣川劇團大多倒閉,僅存的基層川劇團也以演唱歌曲和說段子為主。
重慶綦江縣川劇團書記唐佑銘告訴記者,現在幾乎每個在職人員都從事“第二職業”,他本人也在綦江縣城開了一家童裝店。團里的川劇演員有節目要彩排才回來,沒節目時各忙各的,甚至去外地打工。由于沒有足夠的創作和排練時間,加上團里為了維持日常運作常常將排練場地出租他用,因此演出質量普遍偏低。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安徽黃梅戲劇團則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參演正在重慶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的黃梅戲劇目,由有著黃梅戲之鄉美譽的安徽省懷寧縣的黃梅戲演藝中心打造的《獨秀山下的女人》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獨秀山下的女人》的舞美設計應用現代光影技術模擬雷雨天等多種場景,效果逼真而震撼,配樂融入了現代弦樂等元素。而演員身著的古典服飾、中國戲曲獨特的銅鑼樂聲和高亢而悠揚的唱腔,則充分彰顯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韻致。
這些獨具匠心的創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演出劇場座無虛席,甚至連過道和走廊也站滿了觀眾。黃梅戲使用的安慶方言和普通話差別不大,觀眾很容易理解唱詞,緊隨著劇情發展,人們時而鼓掌、時而歡笑,氣氛非常熱烈。演員謝幕時,許多觀眾情不自禁地起立長時間鼓掌致意。
安慶市黃梅戲團經理陳兆舜稱,黃梅戲的影響不僅在日益擴大,觀眾面也在逐步拓展。尤其在借助科技手段以及新傳媒手段的推動下,黃梅戲的傳播更加深遠,其發展之勢也更加迅猛。
陳兆舜說,安徽省安慶市每晚的街頭巷尾,可謂“無處不聞黃梅聲,無人不唱黃梅戲”。據不完全統計,僅安慶市民間的黃梅戲劇團就有200余家,在福建發展的安慶黃梅戲劇團就有40余家。黃梅戲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如今很多地方戲劇日益衰落的情勢下,顯得非常另類而引人深思。
戲劇自身能否調節市場溫度?
中國傳統戲劇為何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狀況?專家和藝術家指出,造成各劇種發展千差萬別的因素有多種,但最根本的自身能否根據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
陳兆舜稱,黃梅戲的發展離不開三個因素:劇目、名角、科技。劇目方面,在傳統經典劇目如《天仙配》、《紅樓夢》等基礎上,2001年后又創作出了《雷雨》《長恨歌》《回民灣》等經典。名角的推動作用也非常明顯,韓再芬、吳亞玲、蔣建國等藝術家們的精彩演出以及創新突破,也大大提升了黃梅戲的受歡迎度。同時聲、光、電等高科技演出手段的應用,也迎合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據了解,川劇的發展也經歷了不斷創新的過程。它是在清代本地車燈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蘇、贛、皖、鄂、陜、甘等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廣泛流行。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觀眾審美的變化,川劇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重慶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說,弘揚民族戲曲尤其是地方劇種,首先應該是傳承,保留戲曲地方特點和自身規律;其次是把現代審美注入傳統文化,使傳統戲曲走向世界,受到更多觀眾的歡迎和欣賞。
沈鐵梅對川劇的聲腔進行了創新:“不能一味求‘高’,并不好聽。我借鑒其他戲曲的吐字方法,讓高腔高而不乏柔美,富于變化讓人感覺優美動聽。”之后形成的川劇新劇目《金子》《李亞仙》等重新獲得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也為川劇如何振興提供了思路。
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認為,劇院應該根據時代的變化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不能對著經典墨守成規。記者了解到,上海越劇團在保留傳統經典如《西廂記》《紅樓夢》等劇目的基礎上,創作出的一些新劇目深受歡迎。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演出劇目《秋色正濃》以辛亥革命為背景,展現革命志士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氣概,演出時場場爆滿,掌聲不斷。
政府應變“輸血”為“造血”
針對中國傳統戲劇目前的生存狀況,一些專家、藝術家認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是這種支持不是簡單地“輸血”,而應當是“造血”。
中國國史學會理事、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張鳳琦稱,戲劇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顯現,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政府應當對其進行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為其建立特殊的“溫室”,而是為其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稱,劇院應當根據時代的變化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嘗試通過市場化運作謀求生存,而政府可以在劇院自身無力承擔的人才培養方面予以資金支持。這樣既為劇院解決了后續人才之困,也促使他們不斷進行創新。
安慶市黃梅戲團經理陳兆舜說,黃梅戲目前的路子越走越寬,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政府的支持從以前給演職人員發工資的被動方式,轉變為向劇團買戲的主動方式。他解釋說,改制前政府養著劇團,員工干多干少都一樣,缺乏演出機會和藝術創新能動性。改制后,政府通過花錢買戲的方式來支持劇團發展,這樣便有了激勵機制,干得多拿得多;二是傳統戲劇在創新的同時不忘本,沒有丟掉傳統戲劇的根。對于黃梅戲而言,必須繼承與發揚的是唱黃梅戲時使用的安慶地方方言以及黃梅戲獨特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