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不在會焦慮 手機依賴癥需提前預防
手機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現代通訊工具,備受人們青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手機引發的各種問題也層出不窮,“手機依賴癥”就是其中一個。
在生活中,你是否總把手機帶在身上,沒帶就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事情;會不會總有“手機響了”的幻覺,甚至會把別人手機鈴聲當作自己的;當手機經常連不上線、收不到信號,你是不是感到焦慮和無力,脾氣也暴躁起來?如果是這樣,那你可要小心了,這些都是手機依賴的典型癥狀!
據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趙軍燕介紹:“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聯系工具和心靈伴侶。我國200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33.55%的人24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 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
“然而,如果使用手機不當,甚至片刻也不能離開手機,就有患上手機依賴癥的可能。在研究領域,國內外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術語不同,"手機依賴癥"又被稱為"手機成癮""手機濫用""手機焦慮癥""手機綜合征"等,主要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一種狀態。”趙軍燕說。
“手機依賴癥”多發于白領人群或青少年群體中,趙軍燕指出,其主要表現癥狀如下:一、手機不離身,行為失控。二、手機功能受限帶來情緒困擾:手機沒有信號或信號減弱便開始心煩意亂、惶恐不安,產生焦慮、煩躁、抑郁及強烈的無力感等情緒。三、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經濟困擾。四、出現幻聽癥狀。美國的一項研究在線調查了320名成人手機使用者,發現有2/3的人體驗過手機“鈴聲幻聽”情況,即常常覺得手機鈴聲響了或者手機在振動, 可是拿出來看看又沒有。五、患者甚至出現各種身體反應。
“手機依賴癥可以說是一種對手機使用產生病理性依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患者手機在身邊時,經常查看手機,看是否有短信、電話等,不在身邊時,會感到緊張、焦慮,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手機,手機出現問題后,會異常的焦慮和煩躁等。手機依賴癥與上網一樣,包括依賴癥狀和戒斷癥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應用發展部心理信息服務中心主任祝卓宏副研究員介紹說。
鑒定:目前非明確的精神疾病。
“實際上,手機依賴癥到現在為止還不是明確的精神疾病。”祝卓宏介紹,“因為手機依賴與其他精神障礙不一樣,還沒有明確特異性癥狀,而且依賴手機、不停查看手機等這些行為,到底到了一種什么程度才能稱為病還不確定。國內外學者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每個人都要用手機,如有人手機丟了就焦慮,是因為手機的內容、聯系方式比較重要,這就不屬于依賴的表現。”
趙軍燕指出:“手機依賴癥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問題,根據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輕度依賴、中度依賴和重度依賴。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疾病分類系統正式把手機依賴癥列為一種精神障礙,實際上,參照美國精神病協會制定的《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DSM-IV-TR)中界定物質成癮(或依賴)的標準,重度依賴屬于一種精神障礙。國外研究者正在研究和討論,是否將手機依賴作為一種信息和交流技術成癮,寫入即將制定的《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DSM-V)版本中。”
治療:提前預防手機依賴。
“患手機依賴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對信息的依賴,通過手機獲取各種信息;二是娛樂依賴,如用手機打游戲;三是關系依賴,有些人的關系需要用手機來維持,如我在門診中遇到的實際案例,妻子打不通丈夫的電話就會比較擔心,這實際上是人際關系不安全的表現。”祝卓宏介紹道。
“雖然,手機依賴癥并沒有明確成為精神疾病里的一種,但對于大眾而言如果確實出現依賴癥狀,這時候還是要注意。”如何預防手機依賴的過度發展?祝卓宏解釋:“首先,要分析依賴的原因是哪一類,如果對于信息的依賴,如從事銷售等這類對信息依賴大的人員,那么拷貝手機信息資料,可以消除手機丟了或者喪失重要聯系的焦慮,另外,手機里面不要存儲個人隱私信息或機密信息。如果對手機游戲成癮,甚至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建議去看心理醫生。如果是第三種關系依賴,那么患者就要反思為什么有這么不安全的關系,想辦法建立比較安全的人際關系。也有強迫癥患者強迫性檢查手機信息或出現嚴重的手機鈴聲幻聽患者,需要看看精神科醫生。”
對于如何防止手機依賴,趙軍燕認為:“手機依賴癥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心理問題,一般來說,調整生活方式就可以得到緩解,如多參加一些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和朋友、同事一起旅游,外出散心,多參加體育活動等;此外,限制手機使用的次數。制定一個限制使用手機的計劃,在一定時間內不使用手機,盡量使用固定電話進行交流。隨著計劃的施行,慢慢延長手機限制的時間,逐步消除手機依賴。如果已經發展為重度手機依賴,則需要去醫院的精神科進行藥物治療,同時輔以心理咨詢。”
壓力過大是主因。
究竟是什么讓石小姐的情緒變化如此之大?中國社會心理協會會長馮伯麟認為,石小姐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癥”。馮伯麟解釋說,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這些原因使得手機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機無形中在這些人的心里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郁等癥狀。
性格內向更易得。
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手機人數最多的國家。在我國?熏特別是追求時尚的白領階層往往是頻繁更換手機或一人多部手機,是對手機最為關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壓力大,對手機的依賴性也相對較大,這種心理的不適應狀況在白領人群中的發生率也出現了增多的趨勢。此外,一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癥”的高發人群。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系又不積極主動,只能借助于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人通過頻繁接電話來向別人顯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證明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手機依賴癥”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過多地利用手機進行溝通,如:明明走幾步就可到達的地方,卻非要通過手機進行聯系;在等人的時候總是頻繁打手機問對方身在何處,如果不打就焦急難耐。“手機依賴癥”嚴重的人還會出現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
調整生活可緩解。
馮伯麟說,“手機依賴癥”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癥,只要能夠正視它,通過一些方式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緩解這種癥狀。
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而對手機產生依賴的人,實際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際對象的突然消失而帶來的交流欲望的中斷。這類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際圈,利用閑暇時間參加一些聯誼活動,定時和幾個固定好友小聚談天來排解抑郁的情緒,使自己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如果是對手機習慣性依賴的人,則應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交談,多讀讀書、看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盡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聽音樂、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對手機依賴過于嚴重,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以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小測試。
經常使用手機的你是不是也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手機依賴癥”了?那么就做個小測試吧!如果下列問題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經患上了“手機依賴癥”,一定要小心對待。
你是否總是把手機放在身上,如果沒帶就會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做其他事情?。
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你會不會感到不適應,并下意識地看一下手機是否有未接電話?。
你會不會總有“我的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做自己的手機在響。
接聽電話時你是不是常覺得耳旁有手機的輻射波環繞?。
你是否經常下意識地找手機,不時拿出手機看看?。
你是否經常害怕手機自動關機?。
你晚上睡覺也開著手機嗎?。
當手機經常連不上線、收不到信號時,你會不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而且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
最近經常有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