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15元公務餐”的關注,包含著對信息公開和陽光政務的新期待,對改革和創新的新期待
來人來客,一律在鄉政府機關食堂就餐;每人每頓,無論領導客商,標準只有15元;抽煙不發整包煙,喝酒就喝自制的酒——這是四川仁壽縣珠嘉鄉推行6年之久的“按標定人”公務接待制度。
人們有太多的理由叫好:一項看似不可能推行的制度,偏偏就推行了;看似不可能堅持的做法,偏偏堅持了6年;看似邁不過去的“面子關、人情關”,偏偏就邁過去了。
人們也有太多的理由擔憂:當這一做法只是出現在偏僻的鄉村,很大程度上還是維系在一個人身上的“新政”——由這個鄉的鄉黨委書記制定并力推時,會不會隨著這位書記的調離升遷而廢止?堅持了6年,能堅持10年、16年么?“珠嘉鄉式接待”到底能有多大示范作用?
確實,珠嘉鄉之所以顯得“孤獨”,是因為時下的制度規定和現實環境仍然缺少對這一做法的有力支持。即便其上級領導和相關來客都表示認可和支持,也并不意味著它具備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的可能。
不妨看看我們的現實環境。在很多人看來,只要不貪不占,吃點喝點算得了什么?不僅如此,出手闊綽,吃喝講究,在一些人看來是與接待熱情、體面周到、高度重視畫了等號的。個別人甚至將此視為下級做事大方、能掙能花、有魄力有本事的表現。凡此種種,構成了公款吃喝文化的潛規則,對公務接待規定置若罔聞,廉價接待餐往往會“叫好不叫座”。
但這也正是“異類”珠嘉鄉的可敬之處:并不在于餐費標準只有15元,而在于數年一以貫之背后所體現的挑戰潛規則的勇氣、按章辦事的堅持,以及陽光政務的理念。
對“珠嘉鄉式接待”,人們叫好也好,擔憂也罷,實質上包含了一種期待,對基層新政和干部作風的新期待,對信息公開和陽光政務的新期待,對改革和創新的新期待。
就全國來看,這樣的創新和嘗試,尤須制度上的有力推進。當信息不能徹底透明、政務不能置于陽光下,也就談不上充分的監督,公務接待的相關規定,就會淪為“名存實亡”的空文,甚至變成“餐桌腐敗”。去年,國務院就明確提出將中央部門的公用經費統一壓縮5%,今年起,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也要求按規定進行“三公經費”公開,這是陽光政務的制度化探索和嘗試。只有這樣的硬性規定多了、實了,才會起到節省支出、避免浪費、改革政務的效果。
剎住公款大吃大喝之風,更需從領導干部做起。倘若領導干部能處處嚴格要求、率先垂范,相關規章能夠嚴格執行、不越雷池,上行下效,標準公務餐才可能繼續堅持,公款吃喝風才能有效剎住,百姓所盼望的廉潔勤政、陽光政務也才能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