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專家稱各地大霧或多為灰霾 對身體健康危害極大

2011-12-07  來源:《新聞1+1》
[字體: ]

 《新聞1 1》2011年12月5日完成臺本

    ——這天氣:像霧?像雨?又像霾?

    (節目導視)

    片中主持人:

    今天華北中南部、長江流域依舊被大霧所籠罩。

    片中主持人:

    今早首都機場部分進港的航班出現了延誤或者取消。

    解說:

    北京、天津、新疆、山西、河北、遼寧,今天多地發布大霧預警。

    多條高速封路,多地機場關閉。

    同期:

    呼吸都感覺跟往常不一樣,有點不舒服。

    解說:

    交通備受困擾一樣難受的還有每一個人的呼吸。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

    PM2.5顆粒比較細,更容易進入肺的深部。

    解說:

    《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啟征集各界意見,PM2.5微小顆粒京津準備聯手監測。我們需要搞清,這朦朦朧朧的天氣到底是霧還是霾。《新聞11》今日關注——天氣:像霧?像雨?又像霾?

    評論員 白巖松: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 1》。

    這幾天,整個華北以及華東、華南,還有西南的部分地區都處在大霧這樣一種狀態當中。在這樣一個大霧的狀態當中,有人就在網絡上發表了自己的攝影作品。來,我們來看看網友趙小鷗這張精彩的作品,對,好像什么都沒有看見,不過作者是這么說的,“這是我在霧中拍攝的故宮(微博)的照片,請指教。”,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當場就急了,因為這也太不尊重知識產權了,這明明是我拍的一張照片,我拍攝的是頤和園。我正在說的時候我的同事差點打我,他說,什么呀,這是他們拍的作品,拍的是北京的長安街。當然,這只是開玩笑了。因為在如此大霧的狀況下,恐怕稍微距離遠一點,拍哪兒效果都是這樣。

    那我們看一個真正真實的攝影作品。來吧,有的時候環境惡化到了一種重新產生詩意的地步。你看這張照片蠻有詩意的吧,這是網友王建國3號早晨到北京蓮石路拍攝到汽車從大霧中穿出來的一個畫面。怎么樣,是不是看著有點后現代詩意的基礎?但是如果環境真的惡化了的話,它一點都不詩意而是殘酷,來,我們一起關注,這是霧啊?這是雨啊?還是霾啊?

  解說:

    進入12月,大霧似乎成了天氣舞臺的主角。昨天,我國部分地區又開始籠罩在迷霧之中。今天京津冀等9省市遭遇大霧,局部能見度甚至不足200米。

    (播放小片)

    片中主持人:

    今天上午,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北部等地出現了輕霧,其中京津地區、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北部、江西、湖南西南部和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到1000米的霧,局部地區能見度不到200米。

    片中主持人:

    大霧已經籠罩了整個路面,使前方的路面、路牌及車輛行人朦朧不清,許多車輛還沒有見到輪廓,就已經能提前聽到鳴笛聲。

    今天早上7點40分,金麗溫高速永康段入口處還沒有開通,等待進入高速公路的大貨車就排出有一到兩公里的長隊。

    解說:

    迷霧籠罩,交通首當其沖。今天,全國各地多條高速公路封閉,客運站臨時停運,機場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誤。

    滯留旅客:

    天氣原因起飛不了,這是正常的。

    解說:

    在山東德州,持續了兩天大霧導致高速公路收費站附近的車輛排起了足足有七八公里的長隊。

    記者:

    師傅,您從哪兒來?

    山東德州司機:

    杭州。

    記者:

    準備去哪兒呢?

    山東德州司機:

    去北京的。

    記者:

    您在這路上堵了多長時間?

    山東德州司機:

    已經堵了40多個小時了。

    片中主持人:

    河北省氣象臺在今天上午也是發布了大霧黃色預警信號。那這兒也是自12月1日以來,河北省氣象臺連續發布第12個大霧預警信號了。

    給說:

    今天霧霾天氣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除了在濃霧下令人窒息的感受外,大家疑問最深的就是這像霧像雨又像霾的天氣到底是霧還是霾?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副主任 李健軍:

    比如像類似的都有一個指標,超過80%的時候或者超過90%的時候它經常把它說成是霧,或者低于80%的時候就叫它霾。

    (聲音來源:2011年12月5日央廣新聞)

    解說:

    北京市氣象臺今天4點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我市仍將維持大霧天氣,部分地區的能見度不足500米,請大家注意防范。

    白巖松:

    在昨天傍晚的時候,很多關心大霧狀況的人們都看到北京環保監測部門來告訴大家,有可能空氣的污染達到一個中度重污染的程度。這之后北京環保局的副局長也通過自己的微博提醒,說有可能達到中度的重污染,因此需要像一些有疾病的,比如說肺病等等要格外注意,甚至有些人還在提醒包括孩子們的體育課今天就不要在室外上了,應該在室內做一些保健等等知識的宣傳就好了。

    不過今天我們在看到有關報道的時候發現,又不出預料的變成輕度污染。其實針對這樣一個變化,不管您信不信,我倒是愿意選擇去信,因為今天我在外面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可能是由于下雪或者說是有點像雨這樣一種概念,空氣的濕度是明顯增加了,而且空氣當中刺鼻的味兒并不像以前類似這種天氣的時候變得那么強烈。

    說到這兒,可能就意味著具體到單獨哪一天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有關方面的數據都有可能犯錯,但是如果從幾年的時間下來的話,我寧愿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受,而不愿意去相信數字。為什么呢?因為感受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直接得來的,你說這幾年霧霾的天氣是多了還是少了,你可以自己去做判斷。

    不過說到這兒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界定一個事實。我們先來看大家關注的程度,你從4號一直到5號在微博上涉及到“霾”這樣話題的比例,從4號到5號開始跳著直線向上升。與此相類似,我們看到也是從4號到5號之間對空氣的關注也是跳著往上升,曲線似乎相似,但是對應微博的條數可是不一樣,明顯的關注空氣的人們更多。

    我們先不看霧與霾的區別,我們先看全國大霧落區的預報圖,這是5號的下午4點。大家可以看,整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都是處在輕霧和大霧的狀態之中。我們再看霾,輕霧或者霾是淺黃色的,占的比重有多么大。這個時候就涉及到,我們會不會委屈了霧呢?當我們談論大霧天氣的時候會不會是對霧的一種最大侮辱呢?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霧是濕度超過了90%,它往往是由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水滴所構成的,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度并不是特別地大,但是說到霾那就壞了,低于90%甚至低于80%大多是由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顆粒以及塵埃的物質所構成的,它對我們的健康的危害就太大了。因此,如果我們把灰霾或者是霧霾的天氣都說成是霧,您說是不是對霧的一種侮辱呢?

    接下來,我們拿到了中央氣象臺兩個直觀的視頻。一邊是霧,一邊是霾,來,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哪個是霧,哪個是霾呢?

  白巖松:

    也許直接用肉眼的感受來說,可能在霧當中,雖然霧氣也很大,但顯得似乎很干凈。但是要說到霾的時候可就沒那么干凈了,因為數據顯示,霧跟晴空的區域有明顯的邊界,但是霾跟晴空區域就沒有明顯的邊界。這里我再說一個最重要的區別,霧可是由咱們看不見的水滴構成的,但是霾可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顆粒還有飛揚的塵埃物等等構成的,對咱們身體的健康危害太大了,因此總把霾說成霧,那對霧有點太不恭敬了。

    不過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向下關注,因為畢竟這一切都跟我們的身體健康緊密相關,霧霾天氣給生活、經濟、健康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解說:

    (電話采訪)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郝吉明:

    它的標準應該這么講,能見度比較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空氣濕度今天大概是在85%-90%之間,空氣濕度比較高,但也不是特別高。第三點,環境空氣質量比較差。像北京地區應該說污染比較嚴重,然后從北京往南一直到山東、上海、浙江的杭州大概都是這個天氣質量,按現在國家的空氣質量標準來說,大概都是不達標的。

    白巖松:

    這是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的院長郝吉明為我們作的一個判斷,他相信今天的這種天兒應該更像是一種霾。我還是要強調那句話,具體到哪一天也許是我們的感受錯的,也許是有的數據錯的,但總的來說我們要去相信我們的感受。那么這樣的一種天氣多了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呢?

    解說:

    打開北京市環保局的空氣質量報告,記者很容易發現,污染的罪魁禍首正是可吸入顆粒物。看看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濃度這個指標,1998年北京180微克/每立方米,去年雖然下降到121微克/每立方米,但還是遠遠高于100微克/每立方米的國家標準。

    1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杜少中就說,“北京的首要任務是降低可吸入顆粒物,如果能把這20%減下來,那么北京的空氣質量就不是今天的這種狀況。”但事實上,目前的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濃度這個指標并不包括PM2.5的可吸入顆粒物。記者獲悉,目前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天津市氣象局合作,準備在天津的武清建立首個京津區域大型環境綜合監測站,建成后將實時在線監測PM2.5、臭氧等大氣污染物的濃度變化及傳輸趨勢。PM2.5,這個備受關注的空氣中超細懸浮顆粒指標也將被納入監測范圍。

    郝吉明:

    PM10和PM2.5就是來表征大氣當中顆粒物的兩個量,小于10個微米或者小于2.5個微米以下的粒子。

    解說:

    危害大、難防治、難去除,PM2.5被稱為灰霾形成的罪魁禍首。它就在今天各地的大霧天氣里,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已將其納入監測并強行限制。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也對PM2.5的年均濃度進行了限值。

    郝吉明:

    這是一個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把PM2.5引入,所以中國也是在討論把PM2.5引入。國家環保部在征求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的意見,在修訂的意見當中已經把PM2.5納入了視野。

    解說:

    專家介紹,在我們的生活中汽車尾氣、吸煙、燒煤以及其它重工業發展等因素都是造成PM2.5數值飆升的原因。其中,柴油車尾氣中超過92%是直徑2.5微米以下的顆粒,原油燃燒排放氣體中2.5微米以下的顆粒更是占到了97%,而工業氣體排放和建筑工業揚塵正是城市中PM2.5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 杜少中:

    因為我們每年的開復工面積比較大,都在1億多平方米的開復工面積,有人測算過,說是整個歐洲建筑面積總和的3倍。

    北京大學西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

    PM2.5,它吸附的一些大氣里面的那些毒性物質,各種各樣的毒性物質,包括像致癌物,包括致一些生殖系統危害的物質,它進入到呼吸道以后,進入全身吸收了,對體內的影響是全身的效應。

    解說:

    從2004年開始,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就開始監測空氣中PM2.5的日均濃度,他發現每當數值增加時附近醫院心血管等急診患者數量就會有著明顯的變化。

    潘小川:

    相應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急診的人數以及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大概是增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到七這樣一個比例,高血壓的病人在醫院的急診會增加5%左右。

    解說:

    而一份北京市今年11月公布的肺癌發病率報告中指出,2000年-2009年,北京市肺癌發病率增長56.35%,而從2005年起,北京的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躍居眾癌之首,而究其原因,大氣污染居住環境的空氣污染應該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因素。

    

    杜少中:

    這個空氣質量不是監測出來的,它是治理出來的,如果不治理、不減排,空氣質量改善,沒門。

    白巖松:

    有好多人近幾個月來的確開始關注過去根本不會去想PM10、PM2.5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很多人越來越倡議我們提倡用PM2.5這種小顆粒監測去來評價空氣質量呢?舉一個例子,一個是乒乓球,一個是糖豆,哪個更容易噎嗓子呢?其實顯然是糖豆更容易噎著嗓子,乒乓球一般不容易。因此如果測空氣中的PM10,就相當于測乒乓球,但是2.5細小的顆粒就相當于糖豆,乒乓球可以被嗓子堵住,進不了我們的肺,但是小顆粒2.5卻可能進入我們的肺,給我們的健康帶來更大的危害。因此,這兩年如果要是從監測乒乓球PM10來說,我們的指標是下降的,那顯得我們進步了。可是要從PM2.5的角度來說,它的指標卻是上升的,也就是說給我們帶來危害的指標其實是在悄然上升的。這正是很多人為什么建議應該盡早地在中國用PM2.5的監測標準取代PM10,這樣一個重要的背后的思考。

    其實昨天早晨我坐火車去了一趟濟南,下午又從濟南回來,感受太深了,一路上火車真是好,動車跑的真夠快,但是連綿不斷的大霧,到下午的時候霧都沒有消散。這已經不是哪一個城市變成霧都的概念了,是整個這么大的區域都被這樣霧霾的天氣所籠罩的概念。

    很多人總要去問,怎么辦?到底怎么辦?怎么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在談很多技術的數據、技術的方法以及治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態度。恐怕我們首先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如何不用面子去建立指標,而是用肺去建立指標,以人們的健康為標準這才重要。前兩天中央把貧困縣的標準由1200多塊錢一下子上升到2300塊錢,結果直接導致中國的貧困人口由2600多萬又重新變成了12000多萬,面子上不好看了,但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那么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再死要面子活受罪了呢,先誠實地對待自己,誠信地對待自己。同時,不再那么考慮面子才是更有面子的事。

    接下來我們當然要去關注怎么辦的問題。

    解說:

    在今天大霧彌漫的背景下,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公開征求意見也到了截止日期,改變已經開始。然而制定了新標準就能解決現在面臨的空氣質量問題嗎?也許霧都倫敦半個多世紀的去霧制度能給我們一些啟示。1952年12月,潮濕有霧的空氣停滯在倫敦城上空,工廠和住戶煙囪排放出的大量煙塵廢物不斷在大氣中集聚,調查數據顯示,當時的塵埃濃度高達平日的10倍,二氧化硫則為平日的6倍,濃厚煙霧彌漫全城長達5天,幾天內死亡的人數比平時增加了4000人。此次事件后來被成為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痛定思痛,英國政府1956年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對城市傳統爐灶進行大規模改造。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區設立無煙區,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

    早期的清潔空氣法就規定,在倫敦城區的電場都必須關閉,只能在郊區重建。到了上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又推出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規,規定污染工業必須采取手段,避免有害氣體排入大氣,否則將面臨嚴厲處罰。

    1995年,英國又制定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全國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評價與回顧。

    針對汽車尾氣,1993年1月,英國政府規定所有在英國出售的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劑。同時,公共交通發展提速,居民被鼓勵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低污染汽車,并推廣高效清潔發動機技術。倫敦市政府還對進入城市中心區的車輛收取交通擁堵費。

    大致國家級規劃,小致區級規劃,申請規劃許可必須有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既使是倫敦2012奧運會的場館和奧運村的建設也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此外,從申請規劃許可一直到形成報告,一切都需要公開,公眾有質疑權乃至否決權。

    看看倫敦的成績,到1975年,倫敦有霧的日子從19世紀末期90天/年左右減少15天/年,1980年只有5天/年,徹底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白巖松:

    我今年去過一趟倫敦,顯然跟霧都已經毫無關系了,可能霧都更屬于我們中間的某些城市了。現在的老百姓的確對空氣的質量前所未有的關注,而且這種關注度只會越來越向上升。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如何大家一起去努力讓我們的環境更好的改善,已經變成與我們的幸福和尊嚴有關的事情的一部分了。比如說就像今天的《北京晚報》在刊登與霧、與天氣有關的消息的時候,在另一個版面我又看到一個評比,昨天揭曉的青年女科學家的頒獎,其中一位研究空氣細小顆粒物的科學家當選,報紙上還在說呢,這也反映了公眾對空氣質量這樣的一種關注。

    那么究竟要不要提前中國用更加嚴厲的PM2.5的指標,也是與我們健康有關的指標來進行空氣的檢測呢?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郝吉明:

    往前推動PM2.5的減少,這是有條件的。環境質量的改善很需要公眾的關注、公眾的參與,要真正的公布PM2.5的監測結果,大多數城市硬件上還不滿足,但是很多城市要做這件事也并不難,也并不是需要很長時間,也可以比較快的做起來。

    白巖松:

    沒錯,真想做的話還是挺快的,但關鍵要改變一個態度,究竟為什么而做,如果是為了面子,那可能選一個地方還不能得到真實的數據。今天很多人可能在媒體當中也會看到一個消息,北京和天津準備聯手來監測PM2.5數值,最后選擇的地方是在北京和天津之間武清的地區。好事,但是稍微有人會有這樣的擔心,那可能是這兩個城市當中PM2.5指標最棒的一個地方,不一定能夠準確地反映生活在這兩個城市里人們的健康和身體的感受。

    好了,接下來真正把我們的空氣變得更好的話,還有哪些路要走呢?再聽聽專家怎么說。

    郝吉明:

    要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個,中國是一個燃煤大國,燃煤污染沒有解決的前提下,我們機動車的污染現在已經凸顯。第二個,關于機動車的污染方面,需要在交通規劃、機動車的質量,還有油品的質量多方面去努力。第三個問題,北京包括中國不少的城市工地遍地開發,這種這個過程也是空氣污染的一種污染源,所以中國的空氣質量改善需要做得努力還很多。

    白巖松:

    最后給別人提了很多的建議,是不是也要把我們自己的責任納入其中。《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說:“各大城市陰霾籠罩,公眾都在談PM2.5和批評大氣污染,矛頭指向政府治理不力。可是,在城市大氣污染問題上,我們真的只是受害者嗎?難道我們不也都是施害者嗎?城市污染是從哪里來的,不是火星人排放的,不只是污染工廠排放的,很多正是來自我們自己。城市空氣污染很大部分都來自機動車,都誰是在開車呢?有些人,一邊開著大改良高能耗的汽車,一邊譴責空氣質量越來越差,這是一種偽正義。”其實我們在說我們自己,我們有責。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