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2011年健康領域發生的大事小情,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醫療衛生,哪怕是再細小的事情,都牽動著社會公眾敏感的神經:經歷了日本大地震期間的搶鹽鬧劇,見證過來自臺灣的塑化劑風波,為可能出現在餐桌上的地溝油而焦慮……當然,我們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獲大獎的喜訊,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史上最嚴厲抗生素整治措施的出臺。
為此,《科學與健康》編輯部邀請多位專家、媒體人士、采訪對象以及讀者評選出2011年十大健康事件。
史上最嚴的抗生素整治行動
今年4月18日,衛生部下發了《2011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近日,又公布了第二版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此次整治對抗菌藥物使用“限品種、限用量、限級別”,被業內人士稱為“史上最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整治行動。
點評:濫用抗菌藥已經成為了感染科醫生最大的心結。要止住這股濫用之風,不僅要提高醫院和醫生的合理用藥水平,還應該改變百姓的觀念,百姓應對醫生根據病情給出的治療意見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謠言引發搶鹽潮
3月11日13時,日本北部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受日本核污染影響,不少中國百姓擔心海水污染吃不上鹽或者想通過加碘鹽預防核輻射。于是,各地紛紛出現了一股搶購食鹽的風潮,從北刮到南,許多市民紛紛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發”食鹽,甚至有人連夜開車到外圍城區商店買鹽。一包1元多錢的碘鹽竟然炒到了18元。
點評:恐慌多起于未知,謠言止于智者。從2003年非典時搶購板藍根、口罩,到今年的搶鹽風潮,政府應該更加重視信息公開、關注危機干預,當然,公民自身也要提升科學素養、增強獨立判斷力。勿讓搶購潮再次上演!
百余人染丙肝
11月中旬,河南安徽兩省發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感染。據安徽省衛生部門初步調查,此次疫情中發現的丙肝陽性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馬橋鎮一個體診所接受過靜脈推注治療,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點評:雖然事件起因還只是停留在“可能性”的猜測,但事實已經出現,無論是輸血還是不潔器具,都將是導致疫情產生的直接原因,而事件直接反映了中國農村醫療現狀的薄弱。鄉村醫生是9億農民基本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而多數村醫沒有醫師資格證書。
今年9月,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6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此次行動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同時扣押食用地溝油100余噸。據嫌犯交代,購買的地溝油主要銷往糧油市場。
點評:繼去年之后,地溝油再次“榮登”年度新聞事件,可見社會公眾對其“關心”的程度。醫學研究表明,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可惜,截至目前,國內仍然沒有非常奏效的對地溝油檢測的方法。
徐文被砍17刀
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在醫院被曾經的治療對象王寶洺連砍17刀,致使這位國內頂尖的喉科專家肌腱斷裂、顱骨、尺骨等多處骨折,后經多學科專家全力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點評:患者砍醫生,這不是第一例。造成這一類惡性事件的根本原因還是醫患之間信任缺失。不過,恐怕重塑信任的路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屠呦呦獲拉斯克獎
1971年,屠呦呦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青蒿素,一種用以治療瘧疾的新型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2011年度拉斯克獎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屠呦呦研究員及其青蒿素研究團隊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點評: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很多拉斯克獎獲獎者后來成為諾貝爾獎的得主,所以稱它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塑化劑風波
點評: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化學物質層出不窮,但是完全了解這些化學物質潛在的危害卻還需要時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更期待的是,在產生危害之前,相關企業、政府部門能對新化學物質采取科學審慎的態度,多去追問可能的危害。
雙匯“瘦肉精”事件
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3·15”特別節目《“健美豬”真相》報道,河南孟州等地養豬場采用違禁動物藥品“瘦肉精”飼養,有毒豬肉流向了雙匯。一直對外宣稱“十八道檢驗、十八個放心”的雙匯,卻不檢測“瘦肉精”。
點評:積攢聲譽、創立品牌可謂千辛萬苦,需要數十年之功,可稍有松懈、管理不善便可能土崩瓦解。雙匯“瘦肉精”事件讓大家又回憶起了幾年前因三聚氰胺轟然倒塌的三鹿集團。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染色饅頭
3月29日,中央電視臺《消費主張》欄目曝光了上海多家超市銷售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劑防止發霉。饅頭生產日期標注為進超市的日期,過期回收后重新銷售。點評:做饅頭的工人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饅頭,但不能不吃加了瘦肉精的豬肉。中國人扎扎實實地進入了“互相投毒”的時代。苦苦問道:我們還能吃點啥?
“健康教母”馬悅凌受質疑
馬悅凌曾憑借一本《不生病的智慧》長期蟬聯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其首創的馬悅凌固元膏更是風靡全國。2011年,100多人因按照她書中所寫的“生吃泥鰍”導致中毒住院一事將馬悅凌推到風口浪尖,其鼓吹的其他養生怪論也不斷遭到質疑。
點評:看病貴,看病難,給所謂的養生專家制造了機會,但是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偽專家”的揭露。去年的張悟本,今年的馬悅凌,我們很“期待”明年還會有哪一位專家“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