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世上有幾個女人能這樣

2012-01-18  來源:新浪博客
[字體: ]

她有一顆善良自信的平常心

                                   ——拜訪楊立英札記

 

    楊立英是首都十大道德模范之一,她的感人事跡在廣播里聽過、電視里看過多遍。這次有機會親自與她見面,確實也帶著不少的疑慮,想與她好好談談。在今天,不少人崇尚“要好好為自己活著”,一些家庭為了一間住房、幾萬存款可以鬧得兄弟姐妹反目,父母子女對簿公堂。楊立英究竟靠什么力量, 堅持15年伺候植物人丈夫,照顧患腦白質軟化癱瘓在床的母親,還將父母的房產悉數讓給弟妹的呢?

 

               世上有幾個女人能這樣

                                    一樓的小店門口

 

    來到楊立英既是商店又是住所的房間,感覺確實是一個普通人家。盡管是樓房,卻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樓了。不同的是,房舍顯得整潔、利索,沒有長期病人住所的特殊味兒。顯然,這里的主人一定是為人做事精心利落的人。

 

    我告訴楊立英,我不是記者,也不是來采訪她的,而是一個帶著對她經歷的理解和對她精神的崇敬,想聽聽她的心聲。

世上有幾個女人能這樣
受訪時的楊立英

 

    楊立英訴說的情況,與我所知道的出入不多。但從與她內心的交流中,我心里產生了強烈的震憾,健全的心理和積極、向上的人格,并沒有讓她顯得多么堅強。她對我說,與自己朝夕相處、活蹦亂跳的男人馮志良突然成了植物人,我有過天塌了一樣的感覺。想象得出,每當夜深人靜、一個人擦凈丈夫僵硬軀體和滿床糊滿屎漿的污物的時候,她的那種傷痛,對一個沒有一點相似經歷的人無論如何是難以理解的,因為這不是一次兩次,一天兩天,而是十五個寒暑。她對我說,她最大的傷痛并不是夜以繼日的臟累,更折磨她心靈的是面臨困難時的孤獨和無助。1997年,企業改革需要人員分流買斷工齡時,她征求別人的意見,人家都說這么大的事還得你自己作主。那時多么需要有個人幫著拿個主意啊,看著自己的男人卻是一個只會瞪著大眼望天花板的“木頭人”時,深感自己是那樣的孤苦和無奈,一個人默默走到馬路邊,大哭了一場。我隱隱地感受到,災難對楊立英的傷害,心理的打擊遠遠超過人們可以看到的臟和累。

 

                世上有幾個女人能這樣
                                          喚醒后的馮志良

 

    從她15年的歷程來看,楊立英又是一個堅強的女人。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 15年,5475個日日夜夜,如果分攤給2000個人去做,每個人不足三天,再累、再臟都能忍、能熬過去。可是壓在一個人身上,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楊立英告訴我,開始時她流了太多的眼淚,但流淚管什么用?管用的,還是自己一天一天的堅持、守護。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女人能夠15年不離不棄,愣是把13年的“木頭人”丈夫重新喚醒,讓枯木還青;又有幾個人能守護兩個植物人,維持了一個完整的家。她做的事并不驚天動地,但當今全球35億的女人中,又有幾人能做到?她未必完美,但確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女人。鄰居評價她,好人,實打實的好人。

 

               世上有幾個女人能這樣
                                     楊立英自制給丈夫用的尿布

 

    楊立英能堅持15年對植物人的親人不離不棄,源自她的自信心。她知道有的植物人在親人的精心呵護下能夠喚醒,只要堅持,相信自己的丈夫總有一天會醒過來。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沒有倒下,自己有能力撐起這個家。她用買斷工齡的錢開辦了一個家庭生活用品小商店。既為街坊四鄰提供個方便,又不影響對丈夫、母親的照顧,還可增加一點收入、減少政府的負擔。她相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老百姓真有困難,政府是不會不管的。確實,她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原單位的關心和照顧。她對我說,僅第一筆住院費單位就出了近20萬。是啊,人只要自信,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動力。為此,楊立英的崇高,還在于她充滿著對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對我們整個社會的自信。

 

    楊立英能堅持15年對植物人的親人不離不棄,還源自她有著中國人的善良和樸實的平常心。她笑著對我說,我現在的生活很好,母親84歲那年走了,走得那么安詳,我心里非常寬慰。我們兩口子每個月有三千多元的養老金,加上小店有點收入,政府也很關心我們,生活沒有什么困難。她現在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希望男人能在拉屎撒尿的時候叫一聲。她還說,有時勞累了一天看著蜷曲在床上的男人,問自己:“難道我倆的后半輩子真要以這種方式度過嗎”?但回過來又想,不管怎么說,丈夫受的罪比自己要多得多,自己又替代不了他受罪,但照顧他自己還是能做的,有他在,還是一個完整的家。這樣一想,心理就平衡了許多。

 

    楊立英能堅持15年照顧植物人親人不離不棄,還源自她有一種堅實的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純樸的情感。對丈夫,楊立英的行為決不是“夫為妻綱”的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她上學時正值“文革”時期,幾乎不知道三綱五常,但她從小就懂得知恩圖報。古人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夜夫妻百日恩”,她由衷地感激丈夫健康時對自己點滴的關心和呵護,清楚地記著丈夫給她過36歲生日的幸福情景。她說“我們是夫妻,我不可能不管他,一天是,一輩子也是。”“對我媽也一樣,我用我的努力和犧牲,讓她在晚年的時候盡可能少受一點罪”。也許,正是這些認識,構成了她崇高道德和良好行為的心理基礎。

 

    楊立英流了不少眼淚。我告訴她,你男人是不幸的,災禍讓他成了植物人;但你男人又是幸運的,你對他不離不棄,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男人沒有這個福氣。我還告訴她,你是不幸的,自己的丈夫、母親都成了植物人,但你又是幸運的,你15年的心血沒有付之東流,滴水石穿,上帝動容,你丈夫在你照顧他13年后,終于喊出了你的名字,母親也能平靜安詳地告別人世。我還說,你這個家是不幸的,兩個親人成了植物人;但你這個家又是幸運的,你的真誠、你的努力,使得家還是一個完整的家。當今世界,地球是越來越小了,但家越來越難聚了。楊立英是懂的,就我們普普通通的人而言,家就是全部,只要親人在,家就沒有散。為了這個家,她挑起了大梁,對得起親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對得起自己熱愛的社會。

 

    茫茫人海,誰也不要保證自己一定遇不上不盡人意的小概率事件。但楊立英告訴人們,只要信守對他人的愛,信守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相信自己,相信社會,再苦再難的生活,都是可以笑著過去的。

 

    楊立英確實值得我們尊敬,她是社會的另一類精英,值得人們學習、效仿。楊立英的事跡再次告訴人們一個真理,偉大出自平凡,杰出來自點滴。當今的中國,國家需要善良自信的平常心,人民,需要善良自信的平常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