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擁堵、用水緊缺、空氣污染……眾多“大城市病”纏身的首都北京,在剛剛落幕的市兩會上,卻釋放出一系列針對外來人口的“柔性信號”:積極準備推出居住證制度、推進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七成多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公辦學校……
“推進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系統建設”“做好實行居住證制度的相關工作”……人們注意到,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人口管理的政策出現一系列新的提法。
“這其間所包含的微妙變化,絕對不僅僅局限于字句的變更,更多地可以解讀為是首都人口政策調整的新信號,關鍵詞應該是‘人文關懷’。一方面,很顯然,靠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規模,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已經難以奏效;另一方面,新的提法也體現出北京的城市管理者對流動人口更加包容、務實的新思維。”北京市一位人口管理系統的官員說。
有關專家表示,北京的人口政策從過去注重限制、管控的行政手段,到現在明確服務優先,表明首都在不斷探索人口規模有序調控的新途徑。
人口調控:從硬性調控變為服務優先
年增60萬人!提前10年超過1800萬人的規劃目標!過去這些年,面對人口急劇膨脹的巨大壓力,北京一度采取了相對“生硬”的應對之策。
2005年,有北京市政協委員提議“建立人口準入制度”,曾引發廣泛爭論。2009年的北京市政府報告中提出,將“逐步實施人口調控目標責任制”。人口規模調控問題都列入了北京市2009年和2010年市政府重點辦理的折子工程。
而在今年北京市兩會上,針對流動人口的態度,“服務”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問題。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2011年人口工作時說:“總結推廣人口服務管理成功經驗,制定了支持產業優化升級、加強業態調整的工作意見,積極探索人口規模有序調控新途徑。”
“市場經濟環境下,用傳統行政手段進行人口規模調控難以奏效,必須有新思路。”北京市人口管理系統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通過發展高端、高效產業,進行產業布局調整,才是人口規模調控的有效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已提出多年的居住證制度終于開始“破題”。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在兩會期間對媒體表示,北京推行居住證政策的調研工作從去年開始,2012年內有望出臺,這將為流動人口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務。
“外來人口不能簡單地限制,而是要通過加強服務達到社會管理的目標。”長期研究人口問題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杰華分析說,前些年北京人口是無序增長,所以越調越多,這與投資、產業過于集中有關,有了產業自然就吸引外來人口,但應該認識到外來人口既是建設者,也應該是公共服務的分享者。
資源緊缺:首都“大城市病”凸顯
在日益柔性化的人口調控政策背后,是人口劇增給首都帶來的剛性壓力。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比十年前增加604.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60.4萬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員為70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也讓北京患上嚴重的“大城市綜合征”,給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帶來嚴峻挑戰。
首先是水資源緊缺。到2010年末,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僅約為100立方米,不足紐約、巴黎、東京的二十分之一,每年的用水缺口近10億立方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和從外省市調水。用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的話說:“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的資源性約束條件,可以說是‘第一瓶頸’。”
北京的交通擁堵也首屈一指,被戲稱“首堵”。伴隨機動車保有量的劇增,停車難、打車難和步行道、自行車道被擠壓等系列交通問題也日益突出。迫于緩解交通擁堵的巨大壓力,北京也實施了空前嚴格的汽車限購政策和尾號限行措施。
此外,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緊張以及空氣污染等問題,都讓首都市民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也成為首都必須破解的難題。
破解之道:產業引導、空間疏導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今后幾年北京人口仍會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要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進人口服務管理、引導人口合理布局等措施,努力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
在今年北京市兩會上,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提出,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削減人口聚集和產業聚集功能,提升首都服務功能是消除“大城市病”的必由之路。要科學規劃,進一步優化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嚴格控制中心城建設總量增量,加快教育、行政、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配置,鼓勵就近就業,從源頭上減少交通出行需求。
陸杰華認為,要更多地通過產業引導和布局來進行人口調控,不能過度追求GDP,經濟發展不能過度依賴投資,要更加注重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通過產業的變動來引導人口的流動。
有關專家建議,調控和疏解人口需要按照城市自身調控、農村開發和發展中小城市三個層面進行綜合調控,在城市加強自身人口調控的同時,可采取建立城市次中心、開發農村地區等策略。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葉立梅表示,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需要放置在區域發展乃至全國的層面加以統籌解決,通過加快周邊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來疏解北京的產業和人口,從而實現北京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平衡。
專家指出,在微觀層面,應在交通等方面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杰建議,比如,要采取措施解決城區自行車道被大量擠占的情況,保障自行車的路權,鼓勵市民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