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瘦肉精、鎘大米、毒豆芽、假粉條、劇毒臘肉、染色饅頭"等被媒體頻頻曝光之后,在人們對食物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有機食品"便成了"食品安全"的代名詞。
但是,"有機食品"的價高驚人,卻又讓消費者咂舌。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并標榜"高質高價"。
然而當2010年10月重慶爆出沃爾瑪多家分店以普通豬肉冒充綠色豬肉的事件,以及2011年12月,山東壽光、肥城等地獲有機認證的企業違規使用農藥、化肥,假冒有機認證在市場流通事件發生之后,人們對有機食品產生了質疑:市場上的有機食品是否"貨真價實"?身價不菲的有機食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購買時如何避免買到假貨?如何從根本上確保食品安全?
為此,記者近日來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的環境保護部有機食品認證權威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就全國有機食品認證情況進行了采訪。
消費者是否認同有機食品?
了解有進步,知識仍不足
家住江蘇省南京市衛崗地區的張大媽特別愛喝蘿卜湯,隔三差五,她就要到附近的"南京普朗克有機田園連鎖專賣店"去買幾根蘿卜。因為這種蘿卜不是普通蘿卜,有"普朗克"的有機食品品牌,雖說價格要比一般蘿卜貴上一兩倍,但張大媽認為,這個價格自己還消費得起,"況且這蘿卜還味道好,而且是有機的,吃著放心"。
其實,不僅僅是張大媽,在衛崗集貿市場的這家普朗克有機田園連鎖專賣店里,已經出現了不少忠誠的消費者。據售貨人員介紹,像張大媽這樣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在消費者中約占10%的比例。
一位售貨人員還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發放了800多張會員卡,其中有40%以上的人每月在這里的消費額都超過了100元。這從側面證明了文化水平的高低與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同已成正比。
為了了解消費者在購買有機食品時的不同心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前不久還專門對南京普朗克有機蔬菜專賣店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這次調查主要采取在有機蔬菜專賣店現場發放"有機食品市場調查表"的方式來進行。現場調查表共分為12項內容,分別就消費者的職業、對有機食品的了解程度、購買的頻率、蔬菜選擇、對有機蔬菜的感覺、對有機蔬菜價格的評價和對有機蔬菜的期望等方面進行現場調查。
經過1天的調查,共收回調查表163份,而填寫調查表的多數消費者都是自專賣店開店以來就經常光顧的老顧客或熱心顧客,約占每天前來店里購買有機蔬菜顧客的1/3。
調查分析顯示,在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中,教師、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干部、國家公務員和私營企業職員占了消費者總數的86%,證明文化水平高低與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同成正比關系。但不可忽視的是,消費者中工人的比例也占了14%,說明有機蔬菜絕對不是所謂的"貴族食品"。
按照國際通用的食品安全標準,安全食品從低到高共有3個階段: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那么,消費者是如何對"有機"、"綠色"和"無公害"3種安全食品進行區別的?
在"獲知有機食品的途徑"專項問卷調查中,發現在消費者中很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群體各占1/5左右,而比較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各占約1/3。這說明盲目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很少,這與曾經在北京和上海進行的有機蔬菜市場調查中,大部分購買者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結果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在這些認為自己很了解和比較了解3種安全食品區別的消費者中,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真正說出三者的區別。他們最通常的回答是:有機食品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對于有機食品關于轉基因、轉換期、緩沖帶、輪作、跟蹤體系、加工、儲存、運輸、認證、銷售證等方面的知識幾乎還是空白。
有機食品憑什么這么貴?
雜草全憑拔,蟲子靠人捉
一斤有機茼蒿11元,一個拳頭大小的有機南瓜賣17元,一瓶有機醬油57元……許多人心中都有個疑問:有機食品憑什么這么貴?
江蘇省南京市普朗克科貿有限公司是最早獲得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的公司之一,其負責人宋寧已種植了10多年的有機蔬菜。自從2003年6月開業以來,專賣店運轉及銷售狀況良好、效益不錯。
據記者了解,在南京普朗克專賣店銷售的有機蔬菜,價格比附近銷售的普通蔬菜要高50%~150%,平均高出1倍。而在上海、北京的超市內銷售的有機蔬菜價格一般都要高出2倍~4倍,最高的達到10倍左右。有機食品專家認為,南京市這一專賣店的價格定位,比較符合南京市的具體情況。
宋寧詳細說明了一棵有機大青菜種植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大有講究。首先是為有機蔬菜找一張舒服又健康的"床"(土壤),不能有污染源,還要有潔凈的水源。1畝地1年的租金要600元~800元。為了達到有機蔬菜的生產標準,農場的土壤必須經過一個"轉換期",因為一般的田都施過農藥化肥,所以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有機認證。
另外,蔬菜種子也要經過挑選。拿大青菜舉例,一般每年9月下種,經過兩個半月的時間可以收獲。在這過程中,大青菜可能遇到蟲害或者營養不良的情況。這時,宋寧就成了一個"赤腳醫生",但不能借助任何農藥和化肥去除蟲,而是用生態的、傳統的方法去應對,"我們有捉蟲的綜合手段,包括人工捉蟲、物理捕蟲還有生物治蟲。"
宋寧說,除了每天不同時段會有專門的工人到地里治蟲之外,地里還鋪設了不少防蟲網。公司甚至還引進過一種微生物,專門讓蟲子生病,花銷自然也更高。
相比治蟲,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雜草生長的速度驚人,一畝地每天需要三四名工人專門手工拔草。光這一項,1畝地1天的人工費就要近200元。大青菜只能用有機肥,而且用量很大,普通青菜1畝地只需100斤化肥,而有機青菜1畝地往往要用上1噸有機肥料。
"這樣七算八算,有機大青菜的種植成本是普通大青菜的2.5倍至3.5倍是很正常的。"宋寧說。
有機食品如何認證?
認證過"三關",耗時幾個月
不過,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有機蔬菜最終能否流向市場,還得經過合法的認證機構來"驗明正身"。
成立于1994年的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它不但是中國有機食品事業的發起機構,也是推動中國有機食品發展的主力軍和核心力量。據中心主任、研究員肖興基介紹,經過他們頒證的有機食品品牌達774個。
"有機蔬菜認證過程耗時較長,兩三個月是正常的。"肖興基告訴記者,接到某家公司的有機認證申請后,他們首先會要求這家公司出具基地環境檢測報告,或尋找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到申請方種植有機蔬菜的場地進行環境檢測--看看這有機蔬菜"住"的條件如何、看看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是否符合要求;水質是不是達到國家的灌溉水標準;空氣質量是否達到大氣質量二級以上標準等。而環境檢測需要進行一系列樣本采集和化學分析,這一階段至少需要花費6000元~8000元。
如果生產環境通過了檢測,"過程檢查"則是整個有機蔬菜認證過程的重要環節。肖興基說,有機蔬菜不用化肥,用的是有機肥;不用化學農藥和除草劑,而是采取生態的、物理的和人工的病蟲草害控制措施。
在"過程檢查"中,有機認證檢查員會到田地里進行詳細的調研,反復論證:既然用的是有機肥料,那肥源在哪兒、有多少數量,必要時可以撥開表土看看到底用的什么肥料;不用化學農藥,那農場靠什么控制病蟲草害;還要根據施肥的量和實際的生長情況,通過計算看是否與申報認證的產量相符等等。這一過程不但耗費較多的人力和時間,也需要檢查員具備很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這一階段一般需要3000元~5000元的費用,甚至更多。
接下來是進行產品檢測。比如這塊田地上種出來的青菜能不能達標,得經過嚴格"體檢"。檢查員將根據國家規定的指標,對青菜進行采樣,并送到有資質的分析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污染物分析,看相關指標能否合格。這一過程又需要2000元~3000元。
完成檢查后,檢查員要出具一份詳盡的"檢查報告","我們在檢查中有時會碰到農場使用一種新的物質,這時我們除了根據標準和規范對此情況進行判斷外,必要時還會把樣本送到第三方的檢測機構分析,出具更加權威的報告。"肖興基說。
綜合而言,一般申請認證一次,全程的花銷在1.5萬元左右。
如果經歷了一系列反復檢測,這地里的青菜各方面都符合標準,那就可以冠上"有機蔬菜"的頭銜了。不過別以為這就完事了,肖興基說,認證機構還需要對通過認證公司的產品進行長期追蹤和復查,"我們每年例行檢查一次,有時還要抽查數次。"而追蹤過程也頗為復雜,這種青菜賣到哪些地方去了,必須保留完整的銷售記錄,便于追蹤和溯源。有時還會到經營點檢查標識的使用情況,以及征求消費者的意見。
如何避免假貨流入市場?
完善監管機制,強化源頭把關
記者采訪得知,目前,全國已擁有有機食品認證的機構達到24個,到目前已頒發有機食品證書7991個。作為我國成立最早、認證人數較多的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盡管成立已有27年歷史,但認證的有機食品僅為774個。就認證數量而言,在24個認證機構中只能排到第5名。
"盡管我們認證數量不是最多的,但我們力爭做認證質量的先鋒。"對于這個排位,肖興基并不在意。據他介紹,這么多年來,有36個食品因不符合有機食品生產周期的規范,而被否決了有機食品認證資格。
周澤江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駐外人員。據悉,這個國際上最有權威的有機食品機構目前共派出了3名駐各大洲的代表。作為駐亞洲代表的周澤江,在與記者談到人們普遍關心的食品安全時說,目前,大家別把有機食品當成救世主。他認為,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控制。
隨后記者在多家超市中進行了采訪,隨機問20余名消費者"什么是有機食品",回答"五花八門":"包裝上有'有機'二字"、"標價比普通食品貴很多"、"口感好、有營養、無污染"……由于認知模糊,一般消費者很難判斷有機食品的真假。
記者追蹤一些有機食品產業鏈發現,隨意標注"有機"字樣、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標志等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著"有機"外衣的大路貨,亟待整治。還有的食品包裝上只貼了"有機產品認證標志",但沒有認證機構的標識。
不僅如此,還有的"有機食品"認證已過期或撤銷。根據超市提供的信息,記者聯系上一位常年進行"有機食品"收購、加工和包裝的經紀人劉某。他表示,有機食品行業之亂,關鍵是認證環節隨意性大,"像中綠華夏、南京國環等知名認證機構還可以,但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說,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
劉某還透露,交了錢,一些認證機構或中介公司會派專人幫助"搞定"申請、文件審核、實地檢查等認證全流程。
不僅如此,因受利益驅動,有些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
可目前市場上符合上述要求的并不多。如一種有機蜂蜜,包裝上有國家統一的有機認證標識和認證編號,但沒有認證機構的標識;一種袋裝香菇,其外包裝上只有認證機構的標識而沒有國家統一的認證標識,認證證書的編號在部分產品的外包裝上也難以找到。
"目前市場上的各種有機食品,外包裝標識不太統一,不過辨認起來還是有章可循。"肖興基介紹說,一般而言,除了必須有國家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標識外,還應該有判定這一產品符合國家有機產品標準的認證機構標識或名稱,附上這種食品的有機認證證書編號,便于消費者上網查詢。
記者還發現,國家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標識有的是用不干膠貼在外包裝上,有的是直接印制在外包裝上。對此,肖興基解釋,不干膠的標簽是由認證機構根據產品認證量和包裝規格限量發給的;直接印制標識則要求企業在印刷前將樣本送交認證機構審核和批準。
對于這些包裝不夠規范的在售有機食品,肖興基認為,"這些包裝不規范的有機食品并不一定是'李鬼',那種一看就知道是'冒牌貨'的,這次探訪暫未發現。"據他介紹,2011年10月,國家相關部門曾下發通知要求加強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管理,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派出55名認證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對已認證的774個頒證的有機食品品牌進行了十分嚴格的"驗明正身"檢查。
肖興基說,至于部分產品可能存在冒用認證證書編號等情況,難以直接判斷,需要根據產品外包裝上的認證信息到網上進行查詢才可確認,"這次探訪的情況同時可以說明,如果消費者到正規超市、賣場、專賣店選購,碰到'李鬼'的幾率就會小得多。"
據記者了解,為了規范有機產品標識的使用,國家認監委已要求認證機構采用暗碼方式,賦予每枚認證標識唯一的編碼,確保發放的每枚認證標識能溯源到對應的認證證書、產品和生產企業,使信息可追溯、數量可控制。而國家認監委將建立認證標識數據庫,供公眾查詢。
前不久,國家認監委通報了2011年度有機產品監督抽檢結果:安徽省郎溪縣上海云嶺工貿公司白云山茶廠生產的"白茅嶺"有機綠茶和浙江蜂樂園蜂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蜂樂園"有機荊條蜂蜜不合格,原因是產品中的農藥或抗生素殘留超出認證標準要求。
針對認證中出現的問題,記者聯系到負有監管責任的國家認監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認監委應組織地方認證監管機構對有機產品認證,但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
"有機食品全程監管存在交叉或空當。"肖興基表示,目前我國有機食品認證資質審查不嚴,特別是一些中介公司也在承攬認證業務,擾亂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體系,應當引起重視。
此外,在有機食品監管方面,農業部門管生產,認監委管認證,工商部門管流通,衛生部門管餐桌,哪個部門都說得上話,但哪個部門也不是完全說了算,"哪怕只有一個部門監管缺位,也無法管好有機食品。"肖興基說。
"九龍治水"搞不好有機食品,全程監管需要管理創新。肖興基表示,當務之急是專項整治認證領域之亂,同時重拳打擊假冒有機食品,將違規經營者逐出市場。
面對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周澤江認為,人們別把眼光老是盯在有機食品上。有機食品在食品供給市場上不是"雪中送炭",而僅僅是"錦上添花"。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才是廣大群眾最根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