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王進文在其微博上稱,“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一把手正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讀博士,但從未見其上課。”此事立即引發眾多網民熱議。有網民質疑清華大學濫發文憑和官員掛名讀博。對此,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進行了調查。
清華博士生稱“山東一廳長清華讀博未見上課”
5月1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王進文在自己的微博爆料稱,“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一把手”與自己同為法學院在讀博士生,但從未見過此人上課。王進文還在微博上呼吁“法學院指導教師嚴格要求,為人民服務,勿濫發文憑,危害一方。”
王進文3日向記者證實,微博上的內容確實是他本人發布。他在微博上指的“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一把手”就是廳長徐景顏。
王進文告訴記者,他前幾天從一位朋友處得知,現任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系清華大學法學院2010級在讀博士生,與自己還是同班同學。隨后,他詢問其他同學,均表示從未見過徐景顏前來上課。此前,他從未聽說班內還有此人,在清華博士生必修的公共課上,也從未見過此人。
該微博發布后立即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和評論。不少網民就高校濫發文憑、官員學歷注水的現象表示質疑和不滿。網民“杰人微語”說,不管是在職還是全脫產讀書,應聽的必修課就必須到。“如果連同班同學都沒見過,那這種掛名嫌疑很重的博士生,學校應該嚴查”。
清華校方:徐景顏是“論文博士生”不同于“全日制博士生”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負責人3日對記者說,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確實是該校法學院在讀博士生,但他并非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論文博士研究生。
法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論文博士生”都是在職學習,相當于以研究為主,他們的課時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課時安排不同,第一年做課程學習,上課均是在周末,之后專門做論文研究,不需要上課。因此,徐景顏與“全日制博士生”王進文并非同班同學。經調查,徐景顏在課程學習階段只有兩次因公請假,并在事后進行了補課。這位負責人說,學院對論文博士研究生每次上課都有嚴格考勤,達不到學習要求的將不予畢業。
對于什么是“論文博士”的問題,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負責人說,人們俗稱的“論文博士”是指以博士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博士學位。除了清華大學,國內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招收“論文博士生”。根據我國《學位條例》規定,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學術水平或專門技術水平已達到學位授予標準的人員,向有關學位授予單位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符合條件者經過一定的程序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
記者從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獲悉,該校1986年開始招收“論文博士生”。1987年,時任哈爾濱汽輪機廠總工程師的徐大懋以博士學位論文“大功率汽輪機通流部分的設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被清華大學授予工學博士學位,成為清華和全國第一位“論文博士”。1997年徐大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截至目前,清華大學共招收413名“論文博士生”,他們中有科研人員、高校教師,也有政府官員。
此外,記者從清華大學研究生招生網上查找到《清華大學招收“論文博士生”工作的實施辦法》。《辦法》在申請資格上對學歷與工齡、工作業績、外語水平等均作出了明確要求,對于選拔程序、導師審查、研究生院審查等各方面也都有詳細規定。
專家:此事折射出公眾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注
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國外,高等院校招收“論文博士生”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已是普遍做法。它滿足了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的需求。但國外對論文的要求很高,達不到要求就不會授予學位。
熊丙奇認為,此事折射出公眾對于我國博士生培養質量的不滿和質疑。我國博士教育要提高質量,就要完善導師制,并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傮w而言,我國的導師制目前還不完善,在博士培養中,導師的招生權、培養權也十分有限。博士生還被學校要求學習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公共課程,而這些課程就連很多導師也認為并不需要學習。
他指出,幾乎所有高,F在都對博士生提出在校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學校的理由是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但結果卻是許多博士生把主要精力用在炮制論文上,而不是科研。
有關專家和學者指出,眾多網民關注此事也反映出人們對于濫發文憑現象的痛恨。近年來,學歷造假與“文憑工廠”事件接連發生,這與我國的“學歷社會”有關。在國家承認的學歷授予體系中,人才的招聘、管理和使用都把學歷作為十分重要的指標,這讓一紙文憑的重要性遠高于能力與素質的重要性。在利益的誘惑面前,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與一些高校人員勾結,使學校淪落為“文憑工廠”。國家應當積極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從根本上加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