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生物課應成為美味“副食”

2012-06-23  來源:京郊日報
[字體: ]

  前不久,生物學科的北京市教研員張華老師來到北師大平谷附中初中部為全區生物教師做了精彩的講座。她的教育思想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其中幾點感悟與君共享。

    教科書是“母乳”,但要給學生逐步添加“輔食”。

    義務教育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愛上讀書,學會讀書,而不只是會讀類似“母乳”——無毒無害但口味單一的教科書。而學會讀書,要通過教師的思想和智慧來引領,讓學生知道除了教科書之外還有好書。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而想要教育出愛讀書的孩子,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豐富課堂,才不至于成為教科書的奴隸,做只會照本宣科的教書匠。

    讀書,可寬泛也可有針對性。張老師說,生物教師的門檻很低,因為生物與學生息息相關,最容易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當然,教師讀書可以根據一個命題選擇相關性的教育理論來學習,也可廣泛閱讀充實自己。生物教師的知識越淵博,基本功越扎實,教起課來越得心應手。她講到了赫赫有名的生物學泰斗朱正威老先生,一根粉筆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優美的圖畫,興致高時更能即興吟誦大段詩歌,童心忽起又與學生戴帽子拉手共同表演肽鏈的形成。

    學業是一桌大餐,生物要做學生愛吃的副食。

    張老師說話很幽默但并不客氣,她說郊區的生物教師很容易“混”,因為沒有中考的壓力,又沒有當學生時學業的督促,一切需要自主,而在很多時候惰性就打敗了主動性,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懶惰,從而喪失專業發展的機會。當我們同一課程內容教很多遍的時候,就好像不是腦力勞動而是體力勞動,上課變得有些機械,甚至可以說麻木,按照預先的設定上完,全然不顧不同班級之間學情的改變。有時我們會無奈地辯道:“生物是副科!”這句話蘊含著很多意思,家長不重視,學生不積極,甚至連自己也覺得上課沒有意思……

    孩子成長過程中,營養全面均衡才能茁壯成長。學業是學生的精神食糧,難道應該單一嗎?張老師告訴我們,不要“糊弄”自己,要給自己制訂一個“一年計劃”、“三年計劃”,并且時刻警醒自己按照計劃完成任務。或許是一個教學設計,又或許是一堂評優課,甚至是自己設定的一節研究課,不需要任何人的監聽。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充實的生活適應了,會體會到專業的進步,更是對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學生負責。

    教育是農業,要把所教班級當成“包產到戶的自留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是栽培作物,農業產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有屬于它自身的內在力量。對于這種內在力量,外部環境不能徹底改變它,只能因地制宜地滿足它。而且,不同農作物有不同的生長季節,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經驗的農民都懂得要適時追肥澆水,適時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強制它不生長。這一切,不都與人的培育一樣嗎?

    張老師講到,想要專業提升不能完全“復制”優秀教師的課程,而要通過學習優秀老師的方法創出自己的特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