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保論文 > 正文

“誠信中學生”為何觸動我們?

2012-11-09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不小心碰到別人的車,車主不在,會如何應對?揚大附中17歲的中學生徐礪寒,苦等20分鐘后,留下了“聯(lián)系紙條”。這件事引起了很大反響,徐礪寒因此被網友稱為“誠信中學生”。(11月6日 新華網)

    這件事養(yǎng)眼的不僅有徐礪寒的誠信,還有事后方方面面的呼應:車主表示不要賠償,修車行愿意免費修車,網友們感慨從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這樣一種道德現實,再一次激發(fā)了人們的道德自信:“誠信中學生”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他能夠做到的,我們也能夠做到;他所能夠碰到,我們也能夠碰到。

    對道德現實有什么樣的認識,直接影響人們的道德自信,影響社會的道德風貌。《人民日報》曾經發(fā)過一篇評論,呼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想象力,認為個體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選擇,將決定著社會的道德風貌。所謂“道德想象”,其實就是對社會道德現實的全面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自信”。如果人們發(fā)現,周邊的人都講道德,講道德并不會付出額外的代價,那就會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相反,如果人們認為,周邊的人都不講道德,就會給心靈打上“防火墻”,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自信”。

    對當前的道德現實,是存在誤讀的。社會是紛繁復雜的,有陰暗但更有光明。列寧曾說過,在社會現象領域,“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和認識社會道德,而不是放大、扭曲“趨利避害”,甚至只是為了聳人聽聞、制造話題,故意夸大惡性事件。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道德,缺少的只是發(fā)現的眼睛。全面地、理性地看待當前道德現實,不難發(fā)現,身邊大量發(fā)生的還是“好人好事”、“好人好報”。

    “其實我們都應該告訴自己,這個時代有這樣的人,而且一直都有。”這是白巖松主持“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評選時,講過的一句話。徐礪寒就是這句話的最好注釋,社會方方面面的響應也充分說明:社會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基本面是積極向上的。我們應該對當前的社會道德,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并且堅守道德自信,改善道德風貌。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