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但在和“外語經濟”競爭的過程中,“漢語經濟”顯出弱勢。在12月1日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語言產業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語言狂歡”的時代,漢語市場巨大,應該加強對漢語市場的開發、利用、保護。
語言經濟是指與語言資源相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收益。比如:語言技術工具的開發、語言教育、語言咨詢、多語種國際會議、與語言相關的企業活動等。
渤海大學文學院研究人員王世凱和陳穎指出,我國發展“漢語經濟”存在三點不足:漢語教育的逆差、漢語經濟在外語熱潮中處于弱勢以及國人對漢語經濟認識不足。他們認為,我國漢語教育“費時多、收效微”,逆差嚴重。“大部分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在16年的學校教育中都要上語文課,但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人卻不多。語文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模式化、功利化傾向嚴重,致使學生的漢語能力不盡如人意。我國對語文教育的長期高投入,與教育效果的效益差、效率低形成鮮明對比。”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教育國際化,外語學習受到國民青睞,“外語熱”催生了“外語產業”,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外語培訓、中介機構層出不窮,收入不菲。然而,以提高漢語水平為目的的機構卻比較少,收入差距也很懸殊。對此,專家建議,應拉動語言內需、刺激漢語消費、推動語言就業、加強語言經濟規劃、開展語言資源調查。
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洪峰說,語言是資源,市場潛力大,北京市正組織力量,深入系統研究語言產業理論,將分階段建設北京語言產業數據庫和中國語言產業數據庫,未來有可能建立語言產業科技園。
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語言文化建設,推動語言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一屆“中國語言產業論壇”1日在京舉行。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100余人參會。論壇由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