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駐連云港記者為頭銜的李德勇等真假記者“組團”進行新聞敲詐事件,經媒體曝光后引起各級部門高度重視,更成為輿論焦點。長期以來,李德勇等人在祖國大江南北行騙勒索屢試不爽,很多部門都難逃其咎。一些懷著“破財消災”心態的地方官員和企業領導們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些真假記者的“囂張氣焰”。
無論是何用意,面對以輿論監督之名而來的記者,一些部門單位的負責同志首先“不寒而栗”。也許是確有問題,也許是唯恐招惹是非,被監督部門單位的軟弱甚至是心虛讓一些“別有用心”的真假記者乘虛而入。記者在地方采訪中,時常會聽到基層干部抱怨“經常會遇到尋釁滋事的各路記者”。但深入了解,這些基層干部的處理方式通常是能躲先躲,躲不過就全程陪同,盛情款待,直至讓對方滿意地放棄報道。
這些被微小利益打發的記者們的職業操守不敢恭維,記者身份的真假也需要進一步甄別。但基層干部在抱怨的同時有沒有捫心自問和深刻自省?如果一切正常,為何不能光明磊落地與記者溝通?對于其眼中“動機不純”的記者們,為何又不敢于揭露?
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的記者們通常“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其關注的往往是征地拆遷、環境保護、農民負擔等社會敏感并普遍存在的問題,地方和企業對于這些問題解釋、處理不好,往往會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這些記者的迅速行動成為了地方官員和企業領導們的夢魘。
直面新聞敲詐,地方官員和企業領導們“還需自身硬”。當今時代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同領域矛盾和問題的出現也不可避免。地方官員和企業領導們在面對質疑時,應當具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底氣和“清者自清”的坦然,即便存在過失或問題,更應該具備勇于承擔的膽識和及時改正的態度。
記者的隊伍需要整頓清理,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使命的記者們應恪守職業規范,履行神圣職責。基層工作更需要公開透明,敢于接受正常的輿論監督檢驗。如果地方官員和單位領導們都能問心無愧。懷有“非分之想”的真假記者們就會喪失生存之道,國家的政治經濟環境也會更加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