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別太迷信“領導電話公開”

2013-06-17  來源:揚子晚報
[字體: ]

  2011年年底,長沙市的電話公示活動曾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并頗受好評,此舉在給領導干部提供密切群眾關系嶄新通道的同時,也為廣大群眾隨時反映情況創造了條件。但是,近日媒體爆料說,公示的電話接聽率低,有的領導甚至直接說:打錯了(6月16日中國廣播網)。

    這幾年,公開領導電話似乎成了地方善政的通則。從制度設計上說,公開當然是初衷良好:一來密切干群關系,傾聽民情民意,溝通權力與權利;二來也是體現代議制國家權力來源的邏輯,改變“官本位”思維,有利于為官者放低身段。因此,不少論者搬出國際慣例來證明中國官員公開電話或郵箱的程序正義。

    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往往是“一陣風”,或者“雷聲大雨點小”。于是,輿論情緒洶涌,說領導要曬電話、更要曬誠意,就差單設“政治課”來諄諄教誨。這些道理,看起來道貌岸然,實屬站著說話不腰疼。以例為政:山東菏澤市公布領導電話后,僅2010年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共接聽的市民來電,就多達153825個。為什么數量這么多,菏澤某官員分析原因時認為,“找局長和找科長不一樣”。于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本該宏觀決策的領導者個個成了微觀事物的“知心熱線”,這不僅代償了“12345”等職能熱線的功用,更大的疑問在于:他還有多少時間忙于本職工作?

    領導電話公開,看起來很美,但要真正“盡如人意”,離不開三個前提:一是渠道建設完善且完備,民眾的訴求不至于一窩蜂地涌到“領導熱線”上去;二是除了公開電話、明確領導的義務,也要公平公允地主張領導的權益,譬如該接怎樣的熱線、哪些時間可以撥打等,不然,24小時要求領導不眠不休、或者365天情緒飽滿應對民意訴求,這本身就有點不可思議;三者,公開電話之后,還要擬定好可操作的游戲規則,譬如開會時怎么辦、休息時如何處理等,如果“公開”僅僅到號碼為止,接不接電話、怎么接電話,自然只能是仰仗官員不甚靠譜的道德自覺了。

    更大的擔心在于:如果權力的責任體系不夠明確,該解決問題的部門不能解決問題,而不該直接插手的長官意志直接僭越法定程序,一旦“大領導能直接解決大問題”成為篤定的價值取向,那么,公開領導電話這回事,遲早要淪為“青天意識”的現代傳奇——而那些被公開的“神秘號碼”,不過是為民眾提供了一個“攔轎喊冤”的機會而已。

    領導電話號碼上的糾結,就像政府官網上的蜘蛛網一樣,只有權力上的秩序與倫理清爽起來,這些監督類、作為類的顯性事物,才會少些悖謬、多些合情合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