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取消和下放了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包括取消能源企業發展建設規劃審批、鐵路客貨直通運輸審批、出版單位變更登記等,下放電力業務許可、港澳臺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審批等。(6月19日新華網)
中央關于簡政放權的決心和承諾在一步步兌現。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已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戰役正在堅實邁進。
“企業新上項目,要經過27個部門,50多個環節,時間長達6至10個月!”這樣的無奈和感慨曾深深地困擾著許多企業。審批“瘦身”順應民意,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企業的活力會自發而出。
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也是經濟轉型和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一直是經濟轉型的難點,這其中不乏過多“管制”的原因。制造業市場程度高、發展快,但教育、醫療、金融、通訊等領域,政府管制過多,國有成分比重高,這些領域管理制度不改革,市場活力就難增強。
從“越位點”退出,同樣要把“缺位點”補上。我們一些管理部門仍有很強的“計劃”管理思維,認為不干預就是無作為,放權就是“懶政”。然而簡政放權不是“放羊”,政府要把精力放到該管的地方,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當前特別是要做到依法行政、嚴格監督,建立誠信體系,做到“寬準入”后的“嚴監管”。
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作用,通過加強協會作用、購買中介組織服務等方式,形成“小政府、大社會”各司其職的局面,從而達到既保證各項社會管理健康運行,又增加市場活力的目標。
中央部門“壯士斷腕”,各地也應加快跟進。可喜的目前各地都加快了行政審批等改革,如山東省6月3日確定取消行政審批事項63項、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6項,要力爭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云南省政府要求取消和調整202個有關投資的省級行政審批項目。
雖然這場“比觸動靈魂還難”的戰役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離“減少三分之一”的目標仍有不少差距,期待各地跟中央一道拿出更多勇氣對不合理管制進行“釜底抽薪”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