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眾聲喧嘩過后 反思彌足珍貴

2013-09-28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隨著判決結果正式宣布,沸沸揚揚的李某某等人強奸案一審塵埃落定。也許每個人對判決結果各有自身評判,但縱觀案件整個過程,除了喧囂、爭論乃至激烈交鋒之外,這一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留給我們太多的反思。

    未成年人李某某是名人之后,名人天然負有社會楷模的義務,享受公眾矚目,又備受公眾審視。其子女教育良好與否,必然對社會有廣泛影響。不單單李某某案件,近年來間或曝出的名人子女負面新聞乃至刑事案件,既是名人家庭教育的尷尬,更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個并不復雜的案件,卻在數月之間滿城風雨。直到宣判前一刻,始終處于眾聲喧嘩中,有惡意描繪劇情,有大肆情緒宣泄,充斥著暴力、謊言、少兒不宜等等諸多元素的信息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讓每個關心此事的人莫衷一是,判斷力持續在百感交集的軌道上運行。眾說紛紜也帶來不斷的猜疑,催生出各種小道消息,是信息不對稱的表現,更是公眾對案件走向的擔憂。

    一切個體的行為自有法律規范,違法違紀必然受到懲戒。我們難以對個人行為作出全方位評判,但在案情發展過程中,卻有不少細節可供推敲。太多本不應該透露的信息被透露,隱私被大肆傳播,人身被惡意攻擊,戾氣和不尊重在爭議中若隱若現。本應嚴肅審視、深刻反思的案件,被持續的喧鬧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圍觀和窺視,電影場景般起起落落,讓人在體味喧囂之余,切實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憂慮。

    喧囂之中,才讓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維更顯彌足珍貴。最樸素的情感、最善辯的律師、最躁動的輿論,都必須給法律讓路,否則人人都可能會被法外之力審判。因此,這個案件也是一場大考,考驗公眾是否持有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考驗媒體是否嚴守輿論與法律的邊界,考驗法院是否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氣和智慧。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喧囂之后回歸到法律的框架內解決問題,既是李某某案的應有之義,也是法治社會的題中之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