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別給關鍵信息打“馬賽克”

2013-09-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日前,北京市出臺《地下水保護和污染防控行動方案》,要求構建部門聯動機制,建立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監管體系;《方案》強調將禁止新建高爾夫球場,并要求6家位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高爾夫球場退出。不過,相關部門并沒公布這6家違章高爾夫球場的詳細信息,也沒有給出它們退出的具體方案和時間表。

    高爾夫球場慣于建在景區或湖區,仿佛唯有如此才算“高端大氣上檔次”。這種區位選擇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據央視報道,一個占地1000畝的18洞高爾夫球場,每月所用化肥、殺菌劑、殺蟲劑至少有13噸,但它們被吸收的不到一半,多數都滲透到了地下,或直接隨雨水流進了附近的河流。

    從防控地下水污染、保護飲用水安全的角度來看,清理建在水源保護區的高爾夫球場,有助于捍衛公眾的健康權,值得我們好好點個“贊”。不過,讓人有些納悶的是:既然整頓行動是為民辦好事的民本之舉,既然那6家高爾夫球場確實應該退出,相關部門何不坦然曬出他們的名字,以便全社會對他們進行監督?

    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監管部門整治行動的成效難免會大打折扣。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對高爾夫球場項目的監管一直殊為不易。高爾夫球場屬于投資巨大、收益顯著的項目,因此有些球場被監管部門“點名”后,依然會耍各種花招來消解監管。新聞中的這6家高爾夫球場,搞不好也會變相抵制“清退令”。有鑒于此,相關部門應將違建高爾夫球場的名單公之于眾,以此向全社會發出監督邀請函。

    跳出這則新聞,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多類似的監督性報道中,有關部門通報情況時經常都會“語焉不詳”。比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曝光問題食品時,通篇都只有“某地”“某公司”“某品牌”等表述,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究竟是哪家公司的哪一款產品出了問題;再比如,國土部門明明已經通過調查得到了土壤重金屬污染數據,但卻不讓公眾知道究竟哪些區域的土壤受到了污染。若知情權無法得到保障,行使監督權也就無從說起。

    給關鍵信息打“馬賽克”,或故意進行模糊化處理,實質上是對公眾和公共利益不負責任。這種處理方式之所以越來越常見,有一些是出于謹慎表達的考量,有一些則是涉事企業“危機公關”的結果。但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都會不利于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最終會在客觀上減少被監管對象的損失,也會削弱監督的效力。

    公開應是慣例,不公開僅屬例外。只要信息不涉密,越公開就越能激發公眾參與監督的熱情,也越能防止被監督的對象“陽奉陰違”。諸如“違章建在水源保護區的高爾夫球場”這種信息,理應大大方方“曬”在陽光下,攤在公眾眼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