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凌亂的2013年“拼假季”,總算是要結束了,憧憬2014年的科學假期,成了彰顯民智的全民游戲。盡管全國假日辦組織的放假安排調查,已于10月12日正式結束,但關于法定節假日該怎么調整,仍引起人們的熱議,各種版本的“2014放假表”也在網絡上瘋傳。
這份流傳甚廣的“假節日表”,設想了一個“深得民心”的2014年:元旦放5天,春節放9天,元宵節放假2天,清明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5天,端午節放假3天,中秋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9天。在這份表里,元旦、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都較今年延長了2-3天;全年統計下來,2014年放假天數為39天,比今年多了10天。
盡管這是一份“空想主義”的表單,卻也扎扎實實反映了三重民意:其一,2013年節日及紀念日放假總數29天,但實際上法定節假日只有11天,另外18天都是從周末“挪”過來的。這樣一來,11天的法定節假日,不但沒有多休,反而比去年還少了5個正常的雙休日。要讓摻水的假日成為休假權益的“干貨”,首先需要數量上的假日歸位。
其二,元宵節放假等提法,反映了民眾要求“增加假日、延長假期”的一貫吁求。在這個出行效率低下、二元結構讓“家”漂在兩頭的現實之下,放一天假,基本與不放假差別不大。讓傳統節日煥發出力量與色彩,時間是個最基本的前提。
其三,各種民間版的放假安排層出不窮,也反映了民眾對假日安排程序的群體焦慮。意見也征求過了,呼聲也聽聞到了,眼瞅著馬上就到新方案公布的時間了,為什么在正式放假方案出臺前不能有些起碼的互動與說明呢?沒有博弈,就沒有程序正義。莫非等到新方案出臺后,明年繼續吐槽又繼續征集?
網絡版的假日安排雖然不靠譜,但在轉發與熱議背后,卻有著實在而靠譜的民情民意。休息休假權益的落地,不僅關乎民生福祉,也關系到可持續發展中的人力資源。這些天,有關“中國員工最不敬業”的說法甚囂塵上,最勤勞卻最不敬業的尷尬,誰說不是相關權益難接地氣的癥結呢?正因如此,有關部門不妨把“假節日表”當做一份承載民意的提議,讀懂背后的五味雜陳,也許更有助于一份理性而契合民心的節日安排的誕生。
■再評
別拿“真民意”為假新聞涂脂抹粉
如今各種假新聞、不實報道泛濫成災,讓人防不勝防并深感“審丑疲勞”。假新聞得以及時澄清本來讓人欣慰,但近年來的一個奇怪現象是,有些假新聞不但沒有受到譴責,反而得到許多人的寬諒、理解和支持,其中最典型的說法是“假新聞的背后有真民意”,并呼吁政府要“讀懂”這種民意。關于“2014年放假安排”的假新聞,有些輿論的解讀也是如此。
我對這樣的闡釋和渲染,非常不以為然。根據網民自制的“2014年放假安排”,2014年全年放假多達39天。這可能嗎?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但是,這個顯而易見的“不可能”,為什么讓那么多媒體信以為真?即便信以為真,也總得去中國政府網查證一下,但這個舉手之勞,為什么被眾多媒體省略了?原因恐怕只有一個——浮躁,輕浮,缺少起碼的求真精神和對受眾負責的態度。
那么,如此離譜的放假安排,真的反映了“真民意”嗎?表面上看,老百姓似乎希望放假時間越多越好,但我認為,真正的“民意”不是盲目的、情緒化的、異想天開的,而是理性的、務實的、講道理的,有著充分的利弊權衡。
大家熱愛休假,但也會考慮休假時間太多給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而給自身收入造成的影響。比如,工人成天放假,工廠利潤降低,工資怎么可能提高?在現階段,有些人可能想多休假,但對于大多數普通勞動者來說,多掙錢還是更重要的——誰都想多玩樂少干活,可是現實條件不允許,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允許。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一年放假39天這樣的“一家之言”,未必代表了大多數民眾的真實意愿。實際上,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天數(11天)并不算少,在世界上大致處于中等水平,比如德國的法定節假日為12天,法國為11天,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均為10天。從每周法定工作時間上看,全世界以每周工作40小時的國家為多數,我國也是如此,同樣處于中等水平。
至于節假日怎樣安排,也許可以優化,但平心而論,節假日安排注定是眾口難調的,現在的“調休”看似引得怨聲載道,但若不“調休”,抱怨的聲音可能更大。
假新聞就是假新聞,其背后未必有什么“真民意”,即便有些假新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愿,但假新聞終究是假新聞,我們需要對假新聞層出不窮進行反思,而不應牽強附會拿所謂“真民意”為其涂脂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