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轉變觀念壓歲錢才能壓住邪祟

2014-02-11  來源: 千龍網
[字體: ]

 每年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然而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卻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比誰的壓歲錢多。近 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去年上漲了5%。其中,收得最多的孩子,壓歲錢有2萬元。 (2月10日《新京報》)

  中國傳統中的壓歲錢,寓意“壓住邪祟”,是長輩對孩子的一種祝福,包含著特殊的心意。可見,壓歲錢壓根兒就不是錢的問題。只可惜,隨著物質生活 的豐足,人們就逐漸把壓歲錢的實用性意義給強化了,在錢的“牛角尖”里計較得失——大人們拼面子比發壓歲錢,孩子則比誰的壓歲錢多。于是,壓歲錢再沒能壓 住邪祟,越來越成為一種人情負擔和心理壓力。

  壓歲錢壓不住邪祟,是人們觀念出了問題。隨著物質條件的優越,人們的觀念思維的“與錢俱進”、社會環境的同化襲擾、以及維系情感的環節錯位,共 同強化了人情負擔。更因為“常回家看看”親朋故友的次數越來越少,情感虧欠則越來越多,“一包糕點、一袋水果、一壺老酒”走親訪友的舊俗,就被“煙酒隨 行、好事成雙、紅包奉上”的物質符號所取代。原本具有象征意味的壓歲錢也隨之層層加碼、水漲船高。人們不得不年復一年地為越來越腫的“面子”買單。

  變味的壓歲錢除了經濟負擔,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按理說,家家都有小孩。壓歲錢也是親朋好友大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孩子收到多少紅包,父母就要回饋 對方多少,有時還會適當增加一點。說來說去,是一種以金錢交換為符號的感情交流。遺憾的是,被金錢“量化”的壓歲錢文化,讓大人都很難不去斤斤計較。顯 然,對于懵懂的孩子來說,不乏得意的炫耀和出于自尊的要強攀比盡管無邪,卻讓他們無意間被“物質漩渦”所吞沒。當然,對于部分官員,逢年過節子女壓歲錢也 會成為腐敗的“新戰場”。于是,孩子們在“金元時代”的潛移默化中,不幸成了被邪祟侵蝕的一代。

  倘若不給觀念把脈,就永遠也找不到治療邪祟的處方。碰到釘子就該向釘子學習。人情負擔何嘗不是倒逼淳樸習俗的一次機緣?正如持續嚴重霧霾引動了 “綠色春節”的倡議,在人情負擔、紅包文化日益膨脹、令人“壓力山大”的復雜情緒和社會進程中,傳統文化的復位和親情鄉愁的回歸,或許能夠加速重構親情脈 絡和人際良俗,并逐漸消除盲目攀比的心態,讓“千里送鵝毛”、“君子之交淡如水”重新成為時尚。

天下事為之則不難。我所在的小城,就有返鄉青年自發組織的“集體拜新年”活動,給村里的老人發禮品、給孩子送文具、給父母鄉親送表演拜大年—— 沒有紅包、沒有負累,依然其樂融融、年味醇厚。想必,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無休地抱怨,而是大膽地去表達、簡單地去嘗試。長此下去,壓歲錢的美好象征就能夠壓 住人們心中的浮躁、物化和攀比等種種邪祟,默化出和睦、相親、理解互助的淳樸鄉風和節俗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