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大學生回鄉就業的兩個前提

2014-03-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37%的大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業,38%的選擇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鄉發展,僅25%的有計劃回鄉發展。這是團牡丹江市委以當地幾所重點中學近10 年5000余名畢業生為樣本所做的調查。基于三線城市成人才“洼地”的現實,牡丹江市委書記張晶川表示,要吸引本地籍在外大學生回鄉就業。(《中國青年 報》3月18日)

  市委書記喊大學生“回家”就業,一方面傳遞出家鄉管理者對于人才的渴望,對于知識的尊重;另一方面,書記的表態也可視為一個莊嚴的承諾,即在未 來的日子里,家鄉會出臺諸多利好政策,善待返鄉大學生,讓他們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如果有更多的三四線城市管理者都能有這樣的胸襟和誠意,相信很多大學 生一定不會扎堆兒北上廣等大城市。

  不過,三四線城市若想真正出現人才涌流的激蕩局面,恐怕還需從制度層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體的舉措。

  三四線城市很多崗位都人滿為患,一些單位多年沒有大學生補充進來,但這種人才的相對匱乏、緊缺,并不是大學生回鄉的必要條件,而只是給大學生回 鄉提供了一種可能。越是在三四線城市,往往越是講人情、拼關系,若是沒有扎實的人脈關系,即便回去,也很難有一個良好的發展預期。而一旦沉入關系網、人情 圈的泥淖,原先的熱情、激情也很快會沉淪。

  大城市里的單位也會講人情、拼關系,但至少在規則意識、權力邊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要明確、明晰得多,也相對容易把握。相信類似情形很多年輕 人都有親身經歷,這也是不少人回鄉之后又外出漂泊的深層原因。不是大家本來就愿意漂在外邊,而是家鄉并沒有足夠的誠意接納離鄉的游子。

  親情的紐帶和地域的認同固然是返鄉的重要因素,但僅靠親情和鄉情,并不能完全解決游子的疏離。尤其是在一個競爭無所不在的社會,崗位、職業、生 計乃至利益的計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會變得十分蒼白,不可能給大學生提供足以讓其返鄉的全部心理支撐和價值判斷。我絲毫不否認情感在就業中的柔化作 用,但在堅硬的現實面前,情感只能退居一隅。

  也因此,書記喊話之后,當地至少該做兩件要事:

  其一,短期而言,應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切實拿出誠意、拿出崗位,并提供一定的優厚待遇,吸引人才返鄉,返鄉了有事可做。

  其二,還是該著力構建一套公開、公正、透明的用人機制,下力氣打破封閉的人情圈、關系網。在人才的評價、使用上,唯才是舉、唯才是用,不能聽任人情關系侵蝕當地的就業生態。

此前,教育部曾披露,2014年畢業大學生將達到700多萬。這樣眾多的大學生不可能都涌進北上廣等大城市,因此,到三四線城市去,注定會成為 一條人才就業、創業的主渠道。當此之際,地方政府應及早做好延攬人才的準備。畢竟,任何地方的發展、創新,關鍵在人才。將本地的大學生喊回“家”,于人、 于家、于地方、于國家,均有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