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保論文 > 正文

盲目追逐的年代,頭條意義在何方

2014-04-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最近幾天,文章出軌無疑是各大媒體和街頭巷尾談論的焦點。文章的道歉聲明一出,12小時內轉發(fā)量便超100萬。明星與八卦、陰謀與愛情、欲望與倫理,這件事滿足了人們所有的窺視欲和想象。以至于茂名的PX事件,失聯的航班,東莞丐幫的內幕,變得遙遠又陌生。

  我們從未離頭條如此之近。因為社交媒體,我們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我們擁有了發(fā)聲平臺,可以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提供信息,見證事件從昨日 話題發(fā)酵為今日頭條。我們甚至可以合力發(fā)起話題。只要人數足夠多,任何訴求都可以進入公眾視野。可是,我們又從未離頭條如此之遠,因為一切更新太快,今日 頭條,或許下一秒便成明日黃花。我們譴責完失足的官員,卻無暇監(jiān)督他們是否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為不幸的人們點完蠟燭,卻不管生者是否得到應得的賠償。 因為前面眾聲喧嘩,自己又怎可落伍?!頭條像一種時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繁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我們追逐著,也盲目著。

  在關注頭條的過程中,很多人忘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為了得到在場的感覺而關注,還是希望把關注作為表達訴求、表明立場的方式,以匯成輿論 的力量,為這個社會帶來哪怕一絲絲的改變。事實上,公民關心公共事務,積極理性地表達訴求,正是社會成熟、文明的標志。可惜的是,從當下的情況看,大多數 人的參與只是表面文章,走過場而已,一個三角關系狗血劇便可以讓我們沉溺于新的狂歡。

  表面上看,公眾對公共話題的參與度增加了,事實上,對公共事務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卻被削弱了。一旦意識到再大的民意也會輕易冷卻,社會上的假惡丑 還會畏懼口株筆伐嗎?既然公眾注意力這么容易被牽引,為何不在背后操控以從中攫取利益?我們的媒體也會因此而更加討巧,泛娛樂化;輿論對公權力的制約也會 逐漸削弱,一些需要持續(xù)監(jiān)督的議題,由于被忽略而遲遲得不到推進。更可怕的是,在一次次的盲目追逐中,我們會逐漸失去思考力和判斷力,變成一群失去方向的 烏合之眾,讓自己的腦袋退化為無意義信息的跑馬場。

  有人會說,人們對層出不窮的頭條熱點無所適從,點到即止,還不是因為這個社會禁區(qū)太多,不能觸碰。誰不想起底爛尾新聞,弄個水落石出?可是艱難 行走總比止步不前有意義。收容制度、勞教制度的廢除等等不都是公眾和媒體的合力而最終改變了國家意志嗎?知曉容易,行進難,何必先行放棄,不妨且行且珍 惜。

  1985年美國人順利躲過了喬治·奧威爾的“1984”預言后,尼爾·波茨曼提出了另一個預言:當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類便會進化為娛樂至死的物種。那還是電視作為媒體主流的時代。網絡時代,眾聲喧嘩,更容易迷失。

與其被頭條牽著鼻子走,不如盯緊和自己訴求點相關的議題,別讓它輕易被拍死在沙灘上,讓民意去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也讓頭條具有它應有的意義。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