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高校教師分為4種類型,開辟了多元化職稱晉升渠道,既不削弱高校的科研功能,又能加強高校“教書育人”的功能。
據報道,2014年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構建多元化復合型評價體系,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并重、社會服務與推廣4種類型,新評審標準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論文論”,潛心于教學、科研推廣做得好的教師,同樣可以評上教授。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可以視為對“教師”職業最初的定義。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教師是一個“教書育人”的職業,教學無疑是一名教師 最重要的本職工作。然而在現實中,教師這個職業正在“異化”,尤其是一些高校教師,有的不再將教學作為“主業”,有的甚至常年不參加教學工作,卻照樣能評 上教授頭銜。前不久,四川大學教師周鼎的“自白書”在網上火了,周鼎在文中稱,教學成了一些大學教師的“副業”,而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申報課題,“報賬, 報賬,還是報賬”。
導致教師職業“異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職稱評審中的“唯論文論英雄”。一名教師的教學工作再出色,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就評不上高級職 稱;一名教師哪怕常年不上講臺,只要論文數量過關,就能夠堂而皇之地評上教授。這種“唯論文論”的弊端至少有兩點:其一,對那些潛心于教學工作的教師極為 不公平;其二,導致教師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高校“教書育人”功能被削弱,進而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滑坡。
其實,對于職稱評審“唯論文論”的弊端乃至危害,人們已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改變起來并非易事。畢竟,高校的確承擔著一定的科研任務,科研也是 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并且,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的考核也是“重科研、輕教學”的,科研成果、論文數量被認為是高校實力的體現,更是校領導的重要政績。所 以,雖然職稱評審中的“唯論文論”久遭詬病,但相關改革一直沒有太大進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湖北省推行的職稱分類評審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一方面,將高校教師分為4種類型,對不同類型的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和體 系,開辟了多元化職稱晉升渠道,使得那些論文不多但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也能夠順利評上高級職稱,不再為論文所累,解決了職稱評審中的不公平問題;另一方 面,在職稱評審重視教學業績的同時,并沒有反過來輕視科研業績,科研為主的教師評職稱,仍然主要看論文、看科研成果,避免從“重科研、輕教學”的極端走向 “重教學、輕科研”的極端,努力實現教學、科研并重。
顯然,這種多元化的職稱評審,可以讓不同類型的教師“各得其所”,進而讓不同特長的教師“人盡其才”,既不削弱高校的科研功能,又能加強高校 “教書育人”的功能。這項改革所要破除的,只是“唯論文論”中的“唯”字,而不是反過來輕視論文和科研成果,沒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正是職稱分類評審最讓人稱道之處,這種做法和改革思路值得借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