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本該是青春、朝氣的象征。但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校服太丑”“強制校服”頻遭吐槽。丑也就忍了,有的校服竟然有毒,更是挑戰家長和全社會的神經。
近日,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等4部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終于讓中小學校服有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學生、家長可參與校服選用,建立校服生產企業“黑名單”制度等舉措,引來點贊。
校服,看似細枝末節,實則并非小事,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呵護好學生這“第二層皮膚”,任重道遠,理應精益求精。
選得放心,是前提。只有重典整治“毒校服”企業,質監部門加強對校服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學校把好驗收關,形成合力,才能為學生的安全健康設置一道綠色屏障。
穿得安心,是基礎。可別小看了校服,它的面料、款式的設計可都有大學問。增加拉鏈的自鎖功能,拉鏈頭不要太尖銳;控制小學生校服帽繩的長度,避免纏繞脖頸危及生命……考慮到大量學生的安危,這些細節看似瑣碎,卻值得下大力氣仔細考量。
看得舒心,是心愿。告別“丑校服”,讓學生自愿、自信地穿上校服,是校園管理更人性化的標準。校服長啥樣,不能僅僅校方和企業一廂情愿,把話筒遞給學生,讓他們表達好惡,是值得肯定的進步。畢竟,最終穿上校服的,是他們。
《意見》的出臺,讓人忍不住樂觀地期待,在不遠的未來,孩子們拿到新校服的時候,滿眼驚喜。然而,萬事知易行難。校服“一頭連著教育,一頭 連著市場”,如何保障《意見》通暢地貫徹實施,打破固有利益捆綁,遵循市場規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將是需要各個擊破的難題。當然,有了開頭,便 有了更多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