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學生會不應是“縮微官場”

2016-01-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最近有報道稱,有些畢業生為增加求職成功的勝算,會在簡歷中虛報學生會工作經歷?蓪嶋H上,“學生會干部”的標簽并不完全意味著綜合能力強,因為這 個群體正遭遇越來越多的負面評價。據《南方周末》報道,如今很多學生干部滿嘴空話套話,經常在校園內“視察工作”,喜歡把參加活動說成“出席”,甚至“跑 官要官”……官場生態中最受詬病的一些陋習,正在學生干部群體中蔓延。

  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偉等人,都曾公開批評“學生官場怪狀”,甚至稱“大學學生會已成藏污納垢之地”。根據筆者觀 察,學生干部打“官腔”、擺“官譜”的現象在各大高校都有,并非什么新鮮事。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官氣十足的學生會干部,并不覺得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

  “五四”時期,我國第一個正式的學生會組織誕生于清華大學,當時學生干部的主要活動是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進入和平年代,學生會成了 培養青年領袖的搖籃,很多政界、商界精英都曾有過學生會工作經歷。或許正是學生會干部身份的精英光環,讓一些學生沾染了官場不良風氣,出現了自我認知錯 亂。

  從名義上講,學生會是學生利益的代言人,但學生會干部的遴選機制,決定了這個組織難以為學生群體服務。各大高校的學生會干部,或是由分管學生工 作的高校領導指派,或是由上屆學生會主席“欽定”,普通學生根本沒有決定權。這意味著學生會干部主要是“對上負責”,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會組織的官場化。

  有人說,有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會干部。這樣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學生干部越來越像“學官”,正是因為當今社會尤其是官場 中的一些不良之風吹進高校,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一些學生會組織的行為范式。比如,此前某高校微信公號推送的文章中,幾位學生干部“親切慰問”新生的照片和 新聞稿,官味濃厚,很可能就是從基層干部“視察工作”的場景中學到了“經驗”。

  學生干部群體中存在的不良風氣,必須引起重視。已有一些教育學家擔憂,如果學生干部過早地學到阿諛奉承、經營權力、拉幫結派那一套,進入社會之 后可能更加浮躁、功利、世故,難以腳踏實地做事;同樣值得擔心的是,如果其他學生在學生時代對“學官”的表現很失望,未來也可能對現實社會的管理體制做出 負面評價。

  扭轉“學官”亂象,首先要重新讓學生會組織回歸本質。一是不能讓學生會等組織成為“縮微官場”,而要切實成為參與校園事務管理、為學生辦實事的 校園自治組織;二是要改變學生會干部的遴選機制,諸如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學生會主席人選產生方式上的探索,就得到了眾多學生的好評,也值得其他高校 借鑒。

  同時,既然有些學生會組織將官場當作參照系,那么,加大官場作風整治力度也有助于矯正學生干部的行為。事實上,隨著反腐、反“四風”等活動走向 深入,政治生態逐步向好,很多官場不正之風已經得到治理。相信隨著什么是好干部、什么是不良作風的共識越來越多,高校學生會的“小氣候”也會有所改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