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接入網絡平臺的私家車是不是‘黑車’”,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回應稱,網約車作為新生事物,確實給乘客帶來良好體驗,并且他也親自體驗過。這一表態旋即引發熱議,大家津津樂道于“部長接地氣”。
“用戶至上”作為一種經營理念,強調的是換位思考,注重用戶體驗。如今,部長親自嘗試網約車,從切身感受出發評價新生事物。這種務實考察、探究實情的態度值得點贊。畢竟,一切改革舉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終歸是便民惠民。只有多體察多調研,多接接地氣,才能搞清楚百姓為什么喜歡這個、為什么討厭那個,也才能讓改革舉措對接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對管理者而言,這種換位體驗應當是自然的、經常的。
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切結論的得出,都應當建立在腳踏實地的調研基礎之上。這不僅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合乎科學的辦事方法。眾所周知,自然科學需要通過反復試驗、反復論證,才能得出看似很簡單的“定理”。政策制定同樣如此。不真正走下去,不主動捕捉第一手資料,結論的可信度就會大打折扣。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時往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對本地情況的了解,老是停留在“聽聽匯報”“看看材料”;對政策舉措的分析,也傾向于悶頭在辦公室里“頭腦風暴”“閉門造車”。如此而來的解決方案不僅無法“藥到病除”,很多時候都沒有對準“病根”,結果虛耗資源不說,還有可能貽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社會本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信息不對稱乃是常態。特別是對于網約車這樣的新生事物,人們目前的認識還不夠完整,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如何管理,怎樣規范,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進行差異化探索,根據自己城市的人流密度、交通狀況來定方案,盡可能減輕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這個問題上,國家層面更多地是要提建議、重引導,而非一上來就一刀切地否定或肯定、出臺剛性方案。今天,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尤其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力量對接起來。“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就能進一步形成上下同欲、齊心合力的改革態勢。
互聯網時代,新興業態層出不窮,既讓市場活力空前迸發,也給治理實踐帶來了諸多風險挑戰。面對新事物,與其被動應對、設法限制,不如主動體驗、加強引導。多尊重群眾實踐、多鼓勵地方探索,我們就能激發出源源不竭的改革動力,營造出更有活力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