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給專業亮紅牌不能光看就業率

2016-06-18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

近期,有研究機構發布了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揭曉了2016年大學生紅綠牌專業,以及2015屆就業率較高的本?茖ITOP50、就業率較低的本?茖ITOP10。在高考填報志愿的當口,這樣的榜單引發了學什么專業的思考和爭議。

  首先需要明確,上述榜單是研究機構以就業率為標準制作的,所以紅牌只代表相關專業短期就業率不理想,而不能等同于專業差。評判大學專業,應該有 更多元的標準,比如哲學、歷史等人文專業,即便短期就業率不高,仍有其重要價值。如果把就業率尤其是短期就業率變成評價專業的唯一指標,顯然不利于大學長 遠發展。

  但我們也要看到,有一些被亮紅牌的專業是市場導向,開設時就是為了追逐就業率,最終卻成了難就業的專業。一個很小眾的專業就業率不太高可以理 解,但法律事務、語文教育等就業面很寬泛的專業也面臨著就業難,那就要考慮高校是否盡到了教育責任,學生是否在學習中獲得了應有的能力。

  筆者認為,就業率紅牌榜的最大意義不是指引學生據此選擇專業。因為就業率是變動的,也許當下的“冷門”過幾年就是“熱門”。對學生而言,從自己 的興趣和專長出發,比看臨時榜單更靠譜。紅牌榜應該引發我們反思的是,大學專業設置的程序和制度是不是真的合理,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時是否存在“一窩蜂”的 現象,有沒有足夠的師資、教育資源保證專業的品質。

  高校諸多專業放在一起比較,總會存在冷門、熱門,總有一些專業短期就業率不理想。所以,在給某個專業亮紅牌時,不能只看就業率本身,更要看這個 專業是不是因為高校內部制度或者教育行政審批制度的失誤所致。制度扭曲之下的紅牌專業,才是真正需要關注、需要尋求解決方案的。

  整體而言,我國高校專業的設置,應該是高校、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等多種力量下多重考量的結果。過于強調一個方面而無視其他方面,必然會導致失 衡。要實現相對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臺,比如確保大學在設置專業時經過教授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等專門機構的集體論證,而不是某個校領導拍腦袋就 能決定。

教育主管部門也應推動并尊重現代大學治理模式,在專業設置上給專業組織更多自主權,不應再繼續進行不應該有的干擾。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會在評價高校專業時,才更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不同專業的就業率狀況,而不是把就業率的紅牌等同于“專業不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