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人,向往詩意地棲居。海子的詩句,契合了中國人的居住夢想。只是,“有一所房子”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奢侈的想象,更多時候,這首詩出現在開發商的廣告詞中。現實是,許多年輕人租一間房子,面朝熙熙攘攘的大街,車流徹夜不息,陽光難以照到。
我在北京搬過三次家,前兩次的搬家目標都是出租房。這樣的租房經歷不算豐富,卻足以讓我體會租房的酸甜苦辣。
第一間出租房在北五環外的天通苑,據說它曾是亞洲最大社區。人很多,好在若干年前通了地鐵,但是地鐵站也更直觀地展示了人究竟能多到什么程度。我租的房子由中介包下后重新裝修,本來是一套三居室,卻被隔出4個房間。我的房間是主臥,面朝正南,陽光充足,自帶獨立衛浴,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幾乎是有限收入下的最好條件了。
但是,它畢竟太遠了。在天通苑的大半年時間里,每天一早,鉆進沙丁魚罐頭一樣的地鐵車廂,自己和周遭乘客一樣,出站時已經精疲力盡。地鐵站里穿行的人們面無表情,步履匆匆,像是電影《釜山行》里的行尸走肉。其實,為了生活和理想,大家誰不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爬行呢?
第二間出租房是在北二環外,護城河邊,可以望見雍和宮的紅墻綠瓦。離單位近了,騎車只要十來分鐘,這讓我遠離地鐵,不需要頻頻給公交卡充值。房子一室一廳,租金高了八成,環境還沒有天通苑新裝修的房子好。難以忍受的是:離二環路太近,窗戶隔音效果很差,徹夜轟鳴的發動機聲,讓人難以入眠。我不得不把床搬到客廳。但是,陽光不能照進來,屋子里始終彌漫著一股發霉的氣味。
上大學時告別家鄉,負笈到“北上廣深”求學,畢業后順理成章地留下來的年輕人,堪稱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人。每年這幾座大城市新增的租戶,有很高比例就是由我們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構成的。我想說的理想的出租房,針對的就是剛畢業不久,收入雖然有限,但也堪稱體面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年輕人。我們這樣的租房者不至于淪為蟻族,陷入北漂殘酷模式,但是租不起作家馮唐所設想的四合院。
首先,理想的出租房要交通便捷。工作單位在騎行或步行范圍內自然最好,如果無法達到,那么離地鐵站的步行時間至多在10分鐘內。這樣的條件很多年輕人都沒能享受到,地鐵倒公交車的有之,住處附近根本沒有地鐵站的有之。所以,城市理應規劃合理,將住宅區與商務區緊密結合,創造便捷的通勤條件,不然,跟大山里的孩子走兩小時山路上學有啥區別?
第二,理想的出租房要有宜居的環境。這環境,不是說非要“苔痕上階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而是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居住模式。比如,裝修不必奢華,但是不破舊,通風和采光滿足基本要求。我見過許多設計失敗的房子,要么白日漆黑無光,要么空氣不流通。環境要求不光涉及健康,也關系到能否在工作壓力下保持好心情。現在城市里的絕大多數房子,并不是為租房所設計的,很多出租單間沒有宜居的環境。
第三,理想的出租房要有融洽的社區氛圍。我曾住過的合租房,同套房子里有租客每每凌晨歸來,直讓人懷疑她是做什么工作的。最好整個社區都能年輕化,有配套的健身房、游泳館,也有價格合理、安全可靠的餐館,還要有在周末午后讓人靜靜讀書的圖書館、咖啡廳,以及能幫人代收快遞的物業。顯然,分散式的租住模式不能滿足這種理想,城市里應該建設一些聚集年輕租客的青年社區,讓房客對社區沒有疏離感。
每個人對租房都會有特殊的個人要求。有人希望附近有影院、書店、劇場;也有人希望附近有大超市,買菜方便,最好還有創意市集;有人畢業后葆有校園情結,那么離大學近的出租房是個不錯的選擇;有的職業須經常出差,所以離機場近,或者在交通樞紐附近,才是理想的住處。租房的要求是如此復雜,但實現的前提是租房者能夠有充分的選擇余地。沒有選擇,恐怕稱不上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最理想的出租房,簡單說來,就是讓人住進去之后,不想搬家,也不必擔心被迫搬家。租那樣的房子不是暫居和蝸居,不光是在晚上睡一覺,而是很自然地在那里過日子。在這種條件下,租房不再是無奈的選擇,而是主動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