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癌癥”與污染之間的問號早該拉直

2016-11-19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若當地官方的檢測能在固定程序外,多一些檢測與官民溝通渠道,疑問或許早就拉直了。

  據報道,十年來,為了給2個患白血病的女兒(其中大女兒死亡)討要一個公道,河北農民馮軍在訴訟之路上越走越遠、屢敗屢訴。他認為,女兒的病與死,與當地工業污染有關。根據馮軍表述,大女兒死前的2006年,他們就取了自家40米深的井水樣本送檢,報告顯示,水樣含砷超標2.95倍,錳超標3.8倍。但從縣到市的環保部門給出的相關企業水污染監測報告,均為合格。

  2個女兒都患了白血病,一個村死了近30個人,馮軍所在村的癌癥患者,究竟與當時的企業排放有沒有必然關系,如今已經需要更多的證據鏈來判斷。這個案例其實暴露了官方的環評監測,與民眾疑慮,與重病多發等等不能完全對等的信任關系。而信任的缺失,與官方監測不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監測數據,有著必然關系。

  本來,當地官方機構發現自己的檢測數據與馮軍提供的數據有巨大偏差時,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堅持自己數據的正確,而是尋找雙方數據差異的成因。或者說,對于一個村莊出現大面積異常重病的時候,首先應該懷疑這樣的異常是否與環境污染有關聯,并且應通過證據鏈來推斷出科學權威的結論。但遺憾的是,面對當地村民的質疑與眾多生命遭遇的不幸,當地職能部門基本上都是堅持以“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程序合法”,作為拒絕進一步檢測的依據。而實際上,這種堅持,反而加深了當地村民的疑慮。

  客觀地說,官方的檢測數據,未必一定有刻意做假的本意在內,但是不排除,官方的檢測就一定是科學權威的報告。尤其對于官方與民間明顯異樣的數據報告,如果當地官方的檢測能夠在規定的程序之外,多一些檢測的渠道,多一些與民間溝通確認的方式,可能這樣的信任落差,就不會這么大;相互在法庭中提供的數據,就不會相差這么多。

  從前些年全國多地發現的癌癥高發村來看,到目前為止,問題真正由地方職能部門主動監測出來的,幾乎聞所未聞。絕大多數是村民用生命的數量積累起來之后,才發現情況有些“不妙”。這說明,中國的環境監測,還沒有形成異常情況與環境污染的關聯監測機制。

  走出法庭的馮軍不服氣地說,“當年井水里的重金屬從何而來?法官為什么不能到現場親自看一眼?”其實這個疑問,當年就應該由環保職能部門來拉直。遺憾的是,當它被一個馮軍帶到10年之后的法庭上,卻被告知他連訴訟資格都沒有,這件事的悲劇色彩是怎么也抹不掉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