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 華網報道,在雞年春節臨近時微信和支付寶不約而同地表示今年不打“紅包大戰”。騰訊集團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表示,2017年春節微信不會再有微信紅包的 營銷,以便“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支付寶春節紅包項目負責人陳冠華說得更加精彩,“紅包是傳遞情感和愛的工具,不應該被異化。”
微信、支付寶今年不再鼓動“紅包大戰”對于廣大民眾而言卻是一大好消 息。春節之于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正在于人們對于平淡而甜蜜家庭生活的向往,對于親友們親密無間關系的期待。春節前不論身在何地的人們,總要如候鳥般地進行 大規模的遷徙,朝圣似地回到魂縈夢繞的故鄉,和父母、親人們在一起度過其樂融融的快樂時光。當兩大互聯網機構為爭奪移動支付市場而揮金如土的時候,作為客 戶和消費者的民眾在不經意間被卷入到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于是每當到了搶紅包的節點,一家人瘋狂地晃動手機、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屏幕成為最為常見的一 幕,尖叫聲、嘆息聲、咒罵聲混成一片。本應充滿溫情的春節家庭生活,在對于金錢的渴望和追逐中漸漸流逝,搶紅包成為每日生活的中心,家庭的情感、親人的交 流反倒成為次要的事情。網絡機構的“紅包大戰”,看似讓民眾獲得了意外的金錢收獲,實質卻是以讓渡大家對于家庭成員的關注、對于現實喜樂的傾訴以及對于親 友精神世界的溝通為代價的。
傳統的派紅包,是農業時代祥和喜慶的縮影,也是傳統倫理觀念在日常生 活中的寫照。而到了競爭空前激烈的當下 ,爭奪時機、搶占位置、競爭資源成了社會的普遍規則,于是發送紅包的方式也由彬彬有禮的派發蛻變為赤裸裸的搶紅包。互聯網機構推動的搶紅包現象,雖是移動 技術的革新,卻契合了現代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對于爭奪的喜好。搶紅包現象在中國的盛行,不僅僅是民眾對于現代科技衍生出的娛樂方式的認可,而且是中國人 心中揮之不去的爭奪資源的文化氛圍與競爭慣性的有力折射。一個搶字形象地反映出民眾的內心感受和直接體驗,搶紅包現象是移動互聯網技術與中國民眾現實生活 經驗的結合。
對于中國民眾而言,搶紅包、爭資源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關鍵詞。但因 一些原因,使場上的競爭與場下的潛規則同時并存,并且后者經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注重人際關系和等價交換的當代社會,擁有社會資源者往往占有更多的機 會與資源,并進而形成對于社會資源的壟斷。中國社會對于爭奪資源充滿了狂熱,它植根于人們心中對于權力操作的惶惑與恐懼,在集體無意識的驅使下民眾陷入了 對于資源爭奪的浮躁與執著。
微信、支付寶2017年春節不再組織爭搶紅包的商業活動是一件好事, 它至少能讓人們在春節期間少一份浮躁與功利,多一份平淡與從容,讓大家放松平日里高度戒備、不斷爭搶的心理,徹底地享受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時光。但春節總是 短暫的,當人們從假期歸來重新扮演各自的社會角色時,面對明爭暗斗的社會資源分配和依然頑固的行業潛規則,如何讓大眾不再陷入到爭搶、掠奪的緊張狀態和內 心焦慮,才真正值得深入思考。春節不再爭搶紅包是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