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市殘疾人事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北京舉辦奧運會、殘奧會的歷史機遇,以建設殘疾人工作首善之區為目標,初步構建起了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十一五”期間,市和區縣政府為殘疾人辦實事投入資金10億多元,使30多萬名殘疾人直接受益。
康復是修復生命的工程。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體系不斷完善,近20萬名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復,18.4萬人次殘疾人獲得康復救助,“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基本得到實現。殘疾人康復進一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率先實現了殘疾兒童少年康復服務保障全覆蓋,殘疾人享有輔助器具免費配發、購買補貼和適配更換等服務。
與此同時,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11萬名享受低保待遇的殘疾人、重殘無業人員和其他失業殘疾人定期享受生活補助,城鄉無保障殘疾老年人按月領取福利養老金。殘疾人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障實現全覆蓋。
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為骨干、送教上門等形式為補充的殘疾人教育體系已經在本市形成。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實現“零拒絕”。
目前,本市就業殘疾人總數達到8.7萬名,新安置就業人數較前五年增長了近一倍,近兩年應屆殘疾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繳方式調整為由地稅機關代征,實現了安置就業和征繳金額雙增長。462家社區職業康復站安置了1.1萬名智力殘疾人和穩定期的精神殘疾人從事職業康復勞動。90個農村扶貧助殘基地幫助1.2萬名農村殘疾人脫貧致富。
全市無障礙改造項目達到8000多項,城市大型公共設施和奧運場館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率達到100%。政府出資,幫助4萬戶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
本市的殘疾人公共服務格局已基本確立:精神疾病防治康復等服務被確定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殘疾人托養服務試點正式啟動;公共服務機構對殘疾人優先優惠服務,173家A級景區免費向殘疾人開放;出臺居家養老助殘服務“九養”政策,為8.3萬名重度殘疾人發放了養老助殘券。
目前,本市民辦殘疾人服務機構從50家發展到174家,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慈善捐贈逐年增加,10萬名志愿者深入殘疾人機構和家庭開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