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縣新城子鎮花園村改革村集體資產模式,村民入股開發東極仙谷景區,成為景區的股東;北莊鎮農民入股廢棄的荒灘和山場,通過發展百合花種植分到了紅利……昨天(3日),記者從密云縣獲悉,目前全縣327個村已有九成以上的村完成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集體資產量化到每名農民身上,讓近20萬名農民變成了擁有村集體資產的“股東”。
在農村城市化建設中,農民僅靠有限的確權土地難以從根本上滿足新的生產方式的需求,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模式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密云縣以土地流轉經營為突破口,加大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步伐,對村里的土地、山場、場院等所有集體資產進行摸排登記建檔,經過資產評估后,按照村民實有人口量化成股,分攤到村民身上,讓農民以“股東”的身份參與集體資產經營,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據密云縣經管站負責人介紹,該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采取存量資產股份量化的形式,即將村集體資產經清產核資、產權界定、資產評估后,按照集體經濟成員界定、勞動工齡等,以凈資產為依據,實行股份量化。將農村的土地、林木等生產要素以股份的形式組織起來,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建立起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讓農民成為擁有村集體資產的新市民。
記者從密云縣最早實行村集體資產量化入股的花園村了解到,東極仙谷景區是全縣首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項目。該項目采取資源與資金相結合的模式運作,股本來源于資源入股和資金入股兩種方式,資源股,村民人人有份;資金股,按照每股2000元標準,村民自愿加入。村民入股熱情高漲,160戶村民僅資金股就達30萬余元。
據了解,如今花園村1.5萬畝資源中,已全部量化成股份,村民人人有份,村民每畝每年可得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租金;開發利用后產生的利潤以分紅方式返還村民,解決了村里80%勞動力就業問題,村民年均工資性收入可達萬元,再加上股份分紅,收入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