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北京:廠甸廟會非遺表演再現“文市”舊時風情

2012-01-27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始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北京廠甸廟會向來以“文市”著稱。今年廠甸廟會安排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推出10余項主題文化活動,并在文市區和民俗區推出29場文化演出,給廟會增添濃濃的傳統民俗特色。

    陶然亭公園廠甸廟會的中心大舞臺上,相聲、京韻單弦、京劇輪番登臺,伴隨著文藝工作者精彩的演出,現場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樂的笑聲。

    北京市曲劇團負責人林旭介紹,今年廠甸廟會,北京市曲劇團共帶來十余個節目,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如單弦小段、前門大碗茶唱段等,其中就包括了多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表達內容上,為讓傳統文藝更貼近生活,老藝術家們演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兒,把“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融入節目當中。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韻單弦的演奏家趙國來在廟會演出間隙介紹:“京韻單弦始于乾隆年間,是北京土生土長的曲藝形式,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如今,春節廟會成了年輕人了解北京的老傳統、老藝術的重要載體。年輕人很喜歡我們的演出,說明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和現代生活并不矛盾,而是一脈相承的。”

    “在廟會上能夠聽到這么多傳統曲藝,真難得!”趙大爺今年74歲,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現在的很多廟會主要都是賣小吃的,擺地攤的,文藝演出少了,傳統的文藝表演更少了。”趙大爺認為,廟會作為一種傳統民俗,還是應該更加突出各種傳統文藝形式的展示,過分的商業化會有喧賓奪主之嫌。

    廠甸廟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廠甸廟會向來以“文市”著稱。清朝初年,明代的書市從前門轉移到廣安門內的大慈云寺。此后不久,琉璃廠便發展成為京城的最大書市,進而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2012年春節的廠甸廟會秉承了400年來“文商并舉、雅俗相濟、商娛相融”的精髓,精心策劃了多項主題文化活動,文藝演出是其中的重頭戲。廟會期間,共有25個專業或業余演出團體帶來29場文藝演出,參演演員達300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