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密云三燒”現身記

2012-11-1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訪老人挖掘老技藝

    能不能把燒餅、燒肉和燒酒這三樣“密云三燒”,好好地挖掘和傳承,以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逐漸成了洪福環宇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廣蓮的“心結”。

    2005年底,李廣蓮開始搞調研,請專家,做實驗。水分怎么保持,味道如何純正,微生物怎么控制?她一點點試驗。同時還組建了“密云三燒”研發小組,走訪民間挖掘“三燒”傳統制作技藝。研發團隊除了李廣蓮,還有四位平均年齡70多歲的老人做參謀。“我找到了我剛參加工作時的老領導,讓他帶著我們到處轉轉,尋找他記憶中做燒肉最好的人。當時老爺子已經75歲了,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上下樓都很困難。我就天天開車去接他,讓司機背著他上下樓。”

    除了托朋友介紹,李廣蓮還從密云縣志中找尋傳統技藝的傳人。走訪老藝人、餐飲行業的老前輩,以及老師傅的后人。燒酒的第五代傳人王希彬就是根據密云縣志上的記載找到的。研究燒肉的時候,從密云縣志里查詢到過去城里有幾家有名的燒肉店,幾經周折找到他們后代,“通過他們小時候的記憶,逐漸找到制作燒肉的工藝。”李廣蓮說,“那會兒,每天都跑幾十里的路,到不老屯鎮、高嶺鎮、古北口鎮,走訪老藝人、老傳人,虛心地向他們求教。也受到很多誤解,一次不行,我就兩次三次的上門拜訪,感覺自己就像個記者,帶著紙筆、數碼相機,隨時做記錄。只要有點新收獲,回來就趕緊整理,做試驗,掌握操作要領。”

    聽說李廣蓮要做傳統的“密云三燒”,一開始老人們并不太配合,“我就跟他們反復地講要把密云的文化傳承下去。”李廣蓮用真誠感動了老人們,他們加入了“三燒”的挖掘整理。

    要想“三燒”保留傳統風味,就要研究傳統工藝。除了大鐵鍋,還要用草簾鍋蓋。有位制作燒肉的廣師傅70多歲了,“他帶著我們去地里割一種特殊的草,把草編成小辮,再灌上泥漿,放到陰涼地晾干。這種草簾鍋蓋,燒肉時散發出天然的香味。”李廣蓮說,“別看‘密云燒餅’只是面食,可是它要十幾道工序。光工具就得有大瓷盆、柳條笸籮、馬尾籮,這些現代人做飯都不用的家伙,都得去山里找。”

    采用民間傳統工藝制作出燒酒后,為了使味道純正,還要請喝過燒酒的老人品嘗,看看口味對不對,不斷做出調整。8個月后,經過上百人品嘗,大家都說“原來的味道找到了。”滿意度達到87%,李廣蓮才開始正式加工生產和灌裝。

    6年過去了,2011年年底,李廣蓮的團隊完成了“密云三燒”的市場研發。“三燒”重現密云,一上市就獲得消費者青睞。“密云燒酒”口感醇厚甘洌,特別是溫燙之后更顯昔日老燒酒之神韻;“密云燒肉”味厚不膩、有果木的清香;“密云燒餅”用優質小麥、芝麻等原料,特別形成了獨層硬殼,餅內層次清晰,口感十分酥脆。

    如今,“三燒”已獲得“QS”質量體系認證,成為密云旅游必備的紀念品。不到一年,“密云三燒”銷售額就達到七八百萬元,“公司還將投資260多萬元建設禮品一條街,專門賣‘三燒’和旅游禮品。讓來到密云的游客,都可以買到‘三燒’。”李廣蓮說。

    傳統美食“新外衣”

字典禮盒包裝的燒酒

    “密云三燒”作為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旅游商品,在第九屆“北京禮物”旅游商品大賽密云賽區暨“尋覓云禮”2012密云旅游商品大賽上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在于其再現了傳統的制作工藝,還有“老味道”穿上的現代“新外衣”,環保、時尚、便于攜帶。

    挖掘傳統技藝恢復“密云三燒”后,洪福環宇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廣蓮特別設立了社會調查組,研究不同人群的消費理念,對食品口感的要求,價位的接受程度,包裝的審美等。李廣蓮要讓老傳統散發新風采,給一塊肉、一個燒餅、一瓶酒設計出最適合的包裝。

    打開一個“密云三燒”組合裝,紅色與黃色兩種基礎色調給人喜慶的感覺,食盒的造型別具創意。包裝圖案用白描的手法再現了密云燒餅、燒肉和燒酒的制作和食用場面。“怎么才能讓消費者了解‘密云三燒’的歷史和文化?畫面最直接。我把過去做燒肉、燒餅、燒酒的場景描述出來,古老的酒桌什么樣?燒餅爐子什么樣?酒桶什么樣?以前人們怎么在路邊吃燒餅夾燒肉,喝燒酒的?我講述出大概的意思,讓專業人士畫出來,再印制到包裝上。”李廣蓮認為古老的東西要有傳統的設計,透過歷史的畫卷,傳承飲食文化。

    包裝要與消費人群相結合,“燒餅就是普通的大眾面點,包裝如果太豪華,沒人敢吃了。”李廣蓮希望“密云三燒”還是大眾消費品,這樣才能把這個傳統美食傳承下去。“密云三燒”的包裝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幾次改進。

    第一次是以四人餐為標準做了“密云三燒”大包裝禮盒,兩盒肉、兩瓶燒酒、四人份的燒餅,但卻有笨重感。第二次,“為了使包裝既體現歷史文化味兒,又有時尚感,我特別去上海找了專業公司重新設計。”李廣蓮說,小小的燒餅裝進了設計精美的方盒,形成獨立包裝,體現出旅游禮品輕巧、便于攜帶的特點,燒酒設計了簡裝和精品裝兩種,可以走上各種層次的餐桌。小小酒壺設計了字典禮盒的包裝。第三次,適應現代綠色環保理念,去掉一切塑料包裝,全部改用紙質包裝,既減輕了重量,又可回收再利用。

    燒酒包裝也經過多次試驗,剛開始用瓷瓶,半年后酒揮發了一半,后來又試過陶瓶。“工程師做了一年多的試驗,差不多試了70種瓶子,用了成噸的酒。最終發現還是玻璃最好。我們在玻璃外邊噴了仿瓷釉,紫砂顏料。這就與外包裝相得益彰了。”李廣蓮說。

    作為農村常喝的燒酒,溫燙之后口感更佳。為此,李廣蓮請人設計制作了燒酒熱酒器套裝。酒桌上,拈著小酒盅,輕抿一口燒酒,酒香濃郁,回味綿長,更顯昔時老燒酒之神韻。

“密云三燒”受到游人歡迎

圖為廚師正在加熱剛剛制作的燒肉。

    據密云縣志記載,清代及民國期間,“吳家鋪”的燒餅,“四海居”的燒肉,與“天聚號”、“匯聚號”產的紅高粱酒,合稱“密云三燒”,馳名遐邇。

    時過境遷,現在的密云人多已不知道“密云三燒”,民間特色飲食幾近失傳。

    在近日舉行的第九屆“北京禮物”旅游商品大賽密云賽區暨“尋覓云禮”2012密云旅游商品大賽上,“密云三燒”不但現身,還穿上了設計別致的外衣,重新回到市場,挑戰人們的舌尖。

    小燒餅成就大夢想

    “密云三燒”是密云和周邊地區曾紅極一時的傳統美食,但世事變遷,燒肉、燒酒的制作技藝已經失傳,只有燒餅的制作技藝還有傳承。作為“密云燒餅”的第四代傳人,洪福環宇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廣蓮的手里一直攥著這門手藝。

    “密云燒餅”具體的生產年代和發明人不詳,但據可考的歷史資料記載,早在嘉靖20年(1541年)“密云三燒”就在當時的密云、石匣、古北口三鎮存在。“現在密云很多早點鋪也賣燒餅,可是真正知道傳統密云燒餅制作技藝的人少之又少。”李廣蓮說。

    層多而薄、揭而不破;殼似金裹、外焦里嫩;皮酥而脆、脆而不堅……光是聽李廣蓮講述“密云燒餅”這幾大特點,就讓人饞涎欲滴。李廣蓮艱辛的創業歷程就從這美味的燒餅開始。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糧食局工作的李廣蓮跟隨老師傅學到一手做燒餅的絕活。“當時好多到密云來的人都點名要吃我們做的燒餅呢。”李廣蓮回憶說。1994年5月,李廣蓮從糧食局下崗。十天苦想后,李廣蓮靜下心來,“生活還要繼續,大不了從頭再來。再說我還有做燒餅的絕活,咋就不能謀生?”李廣蓮租了個8平方米的小門臉,買了一輛板車,雇了一名員工,開始創業。

    從小吃店起家,李廣蓮的事業一發而不可收,做連鎖店、開餐廳、承包大企業的餐飲項目,餐飲事業越做越紅火。2002年,李廣蓮開了“真洪福”酒樓,不僅經營正餐,還加入了早點,“沒有想到早點特別火,一早上能賣1000多個燒餅。提起密云的燒餅,沒有不知道‘真洪福’的。”

    一次,一個朋友說要買50個燒餅帶到廣州去。傳統燒餅一直都是現吃現買。路上這么長時間,還能吃出燒餅的酥脆感覺嗎?這讓李廣蓮萌生了新想法:讓燒餅成為既便于攜帶,適合親朋饋贈,又不失品質和味道的伴手禮?蓮暮翁幭率帜?恰好中國農業大學一批專家到密云考察,“專家說河南的油條被包裝成禮品銷售。軟乎乎的油條都能做成禮品,燒餅咋就不能做呢?”

    把家常主食燒餅做成饋贈禮品,一開始不少人表示懷疑,“滿大街都有賣燒餅的,誰買你的啊?”當時聽了這話,李廣蓮一度很氣餒。可是事事不服輸的勁兒硬是讓李廣蓮堅持了下來。2011年底,李廣蓮帶領研發團隊采用傳統工藝,秉承復雜的制作工藝和考究的取材,終于生產出了便于攜帶、保存60天仍舊酥脆鮮香的燒餅。

    風味濃郁的“密云燒餅”不僅是大眾美食,2009年還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