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巧建石橋

2008-12-03  來源:中關村環保網
[字體: ]
橋是架空的道路,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除獨木橋等較原始的橋外,一般的橋均由跨空與支承跨空兩部分組成。根據跨空部分的構造不同,有梁橋、拱橋、吊橋和浮橋之分。而根據造橋材料不同,又有石橋、木橋、磚橋、藤橋、竹橋和鐵橋之別。甚至還有泥橋、草橋、塑料橋、玻璃橋和瓷磚橋等。
      在形形色色的各類橋中,石橋是較為古老的一種橋,它由石塊、石條、石板等石料建造而成。我國古橋梁之王——位于河北趙縣的“趙州橋”便是一座人類創造的石橋精品,該橋本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歷經1300多年的人間滄桑,經受了十多次大地震和無數次大小戰爭的考驗,迄今仍然屹立不動,堪稱世界奇跡。此外,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杭州拱宸橋、云南雙龍橋、湖北汀泗橋和廬山觀音橋等都是我國古石橋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它們都是人工建造的,所以又叫人造石橋。可世界各地卻有許多橋不是人造的,人們稱之為“天然橋”或“天生橋”。其實“天生橋”并不真是“天生”的,它也是水的杰作,是水這把無刃的刀,在堅硬的巖石上一點一滴“開鑿”而成的。 美國猶他州是天生橋分布最多的地區,共有300多座。其中,最長的一座位于莫亞布附近,全長88.7米,高出峽谷底部30.5米,橋面最窄處僅有18米;最大的一座位于猶他州與亞利桑那州的交界處,橋高94.2米,橋面寬6.7—10米,跨距8.5米。橋身由橙紅色和玫瑰色的砂巖構成,站在峽谷上游眺望,像一條彩虹橫跨峽谷之上。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為“巴拉哈伊尼”即“彩虹”的意思。1909年8月,開發西部的美國白人發現了這座天生橋后,也給它取名為“虹橋”,真是不謀而合。 我國云南、貴州、廣西一帶的“天生橋”也特別多。其中一座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天生橋”風景名勝區,叫“黎平天生橋”。該橋橋拱最寬處138米,最窄處98米,平均寬度118米,最大跨度118.92米,平均跨度103.71米,拱頂巖厚度40米。與號稱“天然拱橋之最”的美國“虹橋”相比,“黎平天生橋”才無愧于“世界之最”,有關部門正在為此“橋”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天生橋產生于石灰巖地區。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容易被含有碳酸的流水所侵蝕,當雨水、河水或地下水沿著石灰巖裂縫流動時,水對巖石的不斷侵蝕和沖刷作用,可使底部的石灰巖層慢慢溶蝕、“掏空”,形成一個個溶洞,日久天長,溶洞間相互連通便形成了“地下河”,隨著地下河流水對周圍巖石的繼續侵蝕,河流漸漸變寬變深,頂部巖層先后坍陷,地下河變成了“地上河”。若碰巧在某一河段上,有一小段頂部巖層沒有坍陷而被保存了下來,并經流水的長期“整修”,“天生橋”就“誕生”了。由此可見,“天生橋”的形成是流水對石灰巖層侵蝕作用的結果。因此,具備較厚的石灰巖地層是“誕生”“天生橋”的前提條件,這就好比人工造橋時需要場地和石料一樣,巧婦也難做無米之炊。充沛的酸性流水是形成“天生橋”的動力來源,流水就好比是建造人工橋的工匠,“天生橋”不可能真的“天生”。適時適度的地質構造活動是形成“天生橋”的誘導因素,構造裂縫的形成為流水對巖石的侵蝕開辟了道路,地盤的適度抬高有利于“地下河床”的不斷向下切割,促進頂部地層剝蝕而向“地上河”轉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