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是指石油開采、運輸、裝卸、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由于泄漏和排放石油引起的污染,主要發生在海洋。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石油對環境的污染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油氣揮發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后,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二是地下油罐和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堿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