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探訪中國“原子城”:核武器生產基地已成旅游景點

2011-04-04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原子城”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旅游勝地。

  西海鎮,這座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高原小城,就興建于中國制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遺址之上,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擁有12000人口、占地4平方公里的旅游名鎮。

  “原國營二二一廠退役時,對曾污染過的熱點設備和建(構)物進行了全面的清污處理,場地恢復了當地的草原風貌,只保留了一個放射性輕微污染物填埋坑,原國營二二一廠的輻射環境監測數據表明,該地輻射水平達到了國家無限制開放使用要求。”青海省輻射環境管理站站長王心明說。

  原國營二二一廠初建于1958年,1987年國家下令退役,并開始撤離職工,1993年通過國家驗收,1995年正式同意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選址二二一廠總廠基地,并將其更名為西海鎮。

  1999年原二二一廠職工全部撤離后,該地正式移交青海省地方政府管理,將州政府所在地遷移至此,從而揭去了她神秘的面紗,成為百姓安居的小鎮,該地也因她輝煌的過去而聞名國內外。

  今天,距小鎮8公里處仍有一個被稱作“亞洲第一坑”的亞洲最大的放射性輕微污染物填埋坑。

  王心明介紹說,當年二二一廠內放射性水平比較高的污染物,包括加工車間刮下的厚厚墻皮,全部封固處理以后,已經運往國家處置場進行處置,剩余的輕微污染物填埋在這里,其中包括口罩、手套等防護類用品,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填埋坑。

  該區域已被納入國家重點輻射預警設施監測系統,每年國家劃撥20萬元的專項資金進行長期監護。目前設置7口專門的監測井,用于重點監測其地下水中核素的變化情況,同時進行周邊空氣、土壤、牧草、牛奶及動物樣品的監測。

  海北州環保局也在此專門設立監測站,每季度定期向省環保廳匯報,其監測數據納入了全國輻射環境國控監測網絡。

  王心明說,2003年,也就是基地退役十年后曾做了一次輻射環境現狀監測和回顧綜合評估,二二一廠退役是滿足國家法規及退役限值要求的,退役十年后廠區的總體輻射環境狀況與退役結束時的狀況沒有明顯改變,該地區的輻射水平遠低于公眾個人劑量限值——每年1毫希沃特的國家標準要求。

  他說,青海省的輻射監測不僅局限在二二一廠原址,作為全國輻射環境監控的一部分,2007年至2010年,中國政府投資1125萬元擴建西寧市湟中縣的青海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所有廢棄的放射源,在經過初步處理后,暫存在廢物庫,當達到一定量時,移送至國家放射性廢物最終處置場進行處置。

  目前,青海省全省已設立5個自動監測站和24個監測點,這一數量還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提高,擴大覆蓋面。監測對象包括大江大河、重要水體、土壤、代表性城鎮。

  “我是1999年搬來的,在這里已經住了好多年了。我覺得挺健康的。”一位名叫仁青的藏族老大爺對新華社記者說。居住在當地的居民,每天早晨都在西海鎮民族和平紀念碑對面的小廣場晨練。這位59歲的大爺說,他一家7口現在都居住在這里。
  這座曾經是軍事禁區的小鎮現在已經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國家4A級景區、全國特色旅游名鎮、全國衛生城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前這兒是非常嚴格的禁區,別說是人了,連只鳥飛進來都知道。現在的西海鎮每年要接到80萬游客。”海北州旅游局局長胡勇約欽咚怠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