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東城區舉行首屆人口發展論壇,探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中心城區人口疏解。據悉,到2015年,東城區要力爭疏解約10萬人。未來20年,該區至少要疏散人口30萬人左右。
記者從會上獲悉,張自忠路北、東四三條至八條、東四南;皇城、東交民巷;鐘鼓樓、雍和宮—國子監、北鑼鼓巷、南鑼鼓巷,以及前門,這四片文化街區今后將各自發揮所長,分類更新。
關鍵詞:人口密度
常住人口疏解10萬人
東城區副區長顏華介紹,截至“十一五”末,東城區的常住人口達到91.9萬人,人口密度高達2.20萬人/平方公里,僅次于西城區的2.46萬人/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4倍,是北京市人口第二稠密的區縣。東城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崇文門外街道更是達到4.44萬人/平方公里。
東城區統計局人口六普數據顯示,該區3口之家平房居住面積大約26平方米,5口之家平房居住面積大約48平方米,遠遠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部分平房區居住的人口年齡普遍偏大,收入偏低,初步顯現“貧民化”現象,部分地區已出現衰敗的趨勢。所以必須通過人口疏解,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保障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根據東城區《關于“十二五”時期統籌解決區域人口問題的指導意見》,到2015年,東城區常住人口規模要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力爭完成人口疏解約10萬人。到2030年,全區人口規模力爭控制在65萬人左右,其中舊城內常住人口控制在40萬人,人口密度降至約1.33萬人/平方公里。這就意味著,未來20年全區至少要疏解人口30萬人左右。
關鍵詞:人口置換
吸引喜愛傳統文化人群
東城區危舊房改造辦公室書記楊金魁表示,要有效疏散人口,其途徑不外乎兩種,一是通過舊城改造,變更原土地、房屋性質,在提升舊城內產業發展環境的同時,主動、有計劃、成規模地疏解舊城人口。二是以居民自愿申請外遷為主,大部分是選擇保障房安居工程,極少部分通過定向對接,被動、緩步實現舊城人口自發性疏散。
目前,東城區已經在朝陽區豆各莊和通州區“兩站一街”等選定了地塊,作為外遷安置房項目建設,準備建設2.3萬套,接納搬出的居民。
記者還從會上了解到,今后中心城區人口疏散既要實現人口的絕對遷出,又要注重人口置換。一方面,要適當分散舊城內高度疊加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等功能,淘汰初級服務業、印刷業、手工業、游商、廢品收購等與舊城風貌不相符的一些低端產業。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高端人才,實現外來人口與就業人口的置換。可以考慮通過政策引導、房屋置換等方式,引導那些喜愛傳統文化、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強并具有經濟條件的人群來文保區居住。同時可將具有文化底蘊的研究機構多多引入文保區,進一步營造文保區的文化氛圍。
關鍵詞:困難
申請外遷居民不足千戶
安置房太遠、資金缺口太大,實現人口疏解,相關單位壓力很大。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整個東城區已納入舊城改造的項目共計108個,涉及居民19.3萬戶,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的79個,尚有29個項目未啟動,總占地425.3公頃,涉及居民6.7萬戶,待改造房屋166.4萬平方米。
按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給予居民實施貨幣補償,讓居民外遷安置,這類項目約占舊城改造總量的67%。雖然近幾年房價節節攀升,拆遷進度較慢,但人口疏解效果顯著。扣除入駐新建商品房的新增居民,共疏解人口約6萬戶。
但人口疏解安置主要依據的拆遷政策,現已轉為征收政策。按照2011年1月21日公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僅有五類項目能列入征收范圍。該區現有的危改項目半數以上都難以列入征收范圍,只能采取協議安置。這必然導致安置改造成本居高不下,項目難以推進,無法有效地實現人口疏解。
東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缺乏統一有力的疏解安置政策、外遷安置房對居民外遷吸引力不足、大規模人口疏解資金不足、騰退空屋后期效益不足等因素,導致大規模推進的難度較大。2008年,市政府曾提出鼓勵居民申請式疏散,自愿疏散的居民可優先提供保障性住房予以安置。歷年來,主動申請外遷的居民不足1000戶,人口疏解效果不明顯。
該負責人表示,東城區的幾個外遷安置房對接項目都在四環以外,甚至六環周邊,缺乏必要的配套設施,其完善尚需時日。從目前來看,對舊城內的居民吸引力不大。已啟動的項目中,居民大多不認可外遷房源,搬遷難度很大。
此外,未來五年,東城人口疏解保守估計需540億元,僅憑區級財政根本無力支持。
關鍵詞:舊街區改造
四合院“掛牌”植入會館
據悉,東城區還計劃以區內四片文化街區入手,以新功能帶動人口疏解。按照傳統居住型、首都職能型和綜合發展型,對歷史文化街區實行分類更新。
張自忠路北、東四三條至八條、東四南等歷史文化街區,未來以居住功能為主,在加強居住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采用“散點式開發、多路徑發展”的模式,促進文物保護單位、掛牌四合院等的利用。加快有價值院落的騰退,有條件地植入產業功能,積極吸引商務會館、特色餐飲、小型商務辦公等適合四合院發展的業態。
皇城、東交民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未來以強化首都政務、文化功能為主,按照“做好四個服務、構建和諧宜居街區”的高標準要求,優化區域人居環境,為北京市及國家政務辦公創造良好環境,適度發展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等產業。
鐘鼓樓、雍和宮—國子監、北鑼鼓巷、南鑼鼓巷、前門等歷史文化街區,未來應積極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潛力,植入適于保護區發展的特色產業,并通過發展產業帶動區域人口疏散、基礎設施改善以及居住環境改善。
同時,要做強文化產業,建設雍和文化創意聚集區,打造方家胡同46號院、人民美術印刷廠等一批“胡同創意工廠”,將原有工業外遷騰退出的空間發展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