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海在北京宣武圖書館查閱報紙,搜集辦報需要的資料(2月19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左六)和志愿者們在北京景山公園西門附近發放《中國雷鋒報》(2月19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1970年,何朝海作為校外輔導員在給北京德茂小學的學生講解雷鋒的故事(資料照片,雷鋒資料展覽館提供)。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左一)在發放《中國雷鋒報》時,和一位市民談論雷鋒的故事(2月19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在宿舍兼《中國雷鋒報》編輯部辦公室里辦公(2月15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左)和一名志愿者給一家資助辦報的單位送報上門(2月15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和貼在宿舍床頭、陪伴自己走過了40多年的雷鋒宣傳畫合影(2月15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
何朝海走出已經拆除了一大半、處于停工狀態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雖然展覽館暫時無法對外繼續開放,但何朝海還是隔幾天就要過來看看(2月15日攝)。
“幸虧沒有全部拆掉,要不這些報紙都沒地方放了”,在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堆滿各種雜物的臨街小屋里,專門從市中心的宿舍趕來的何朝海一邊說話一邊把印刷廠剛送來的《中國雷鋒報》在屋子一角碼放整齊。
這個院子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雷鋒資料展覽館,何朝海是這座民辦的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也是創刊近30年、一直免費贈閱的《中國雷鋒報》的創辦者。幾十年來,何朝海持續關注和傳播與雷鋒相關的事和物,只希望雷鋒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第3天,千里之外的福建沙縣,13歲的何朝海和其他6名青年成立了學雷鋒小組。兩年后,他到北京參加了雷鋒精神文藝宣傳隊。19歲那年,何朝海應征入伍。在北京衛戍區服役期間,他成了部隊里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曾先后到過二百多所學校作雷鋒事跡的報告。1973年,何朝海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并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76年12月,還在部隊服役的何朝海發起建成了北京雷鋒事跡陳列館,分20多個專題全面反映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歷程。1977年,在部隊首長的支持下,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主要展出雷鋒生前的照片、日記、詩文和發言稿影印件以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手跡。1982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發展和壯大上。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何朝海和他的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路南遷,從城中心搬到四環外。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何朝海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搜集來的有關雷鋒的各種資料:雷鋒生前用過的馬燈、讀過的《毛澤東選集》、訓練時用過的木槍和存折照片等等。許多人慕名而來,最多時展覽館一天接待過4000多名小學生參觀。
與雷鋒資料展覽館一起走過的,還有何朝海創辦的《中國雷鋒報》,從1983年3月試刊以來,到今天已經出版了495期。因為是免費贈送,又無固定的資金來源,《中國雷鋒報》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好在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維持至今。“沒有一個廣告,我敢說這是最干凈的一張報紙”,老何自豪地說。為了辦好這張每期四版的報紙,老何成了附近圖書館和書店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就從書籍、報章中摘選文章,加上投稿者的文章,選好后自己排版。報紙印出來之后,老何就給各大機關、學校、提供資助的單位寄送,有時還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在書店或公園門口分發。“現在大約有70個單位給我們這張報紙提供資助,主要是解決印刷的費用,要是沒有好心人的無私奉獻和幫助,雷鋒報不會有今天。”何朝海不無感慨地說。
和免費贈送的雷鋒報一樣,雷鋒資料展覽館也是免費參觀,館里幾乎沒有任何展覽性收入,這讓何朝海這幾十年來的日子都一直過得很窘迫。為了留住“雷鋒”,他開始尋求商業合作。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并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可惜的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狼藉的拆除工地和幾間被老何及時叫停沒來得及拆的平房外,新館再也沒了動靜,原來簽的協議成了泡影。眼看著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又要到來,在荒蕪的院子里轉悠的老何多少有些著急。“看中這塊地的人有很多,但他們都只想買地,不想蓋雷鋒紀念館。現在要緊的是要盡快把原來拆掉的雷鋒館和吳運鐸館重新開起來,至少可以讓人來參觀,哪怕租個地方也行”。
盡管新的合作伙伴還是一個未知數,新館建成的時間也遙遙無期,但向來是一個樂天派的老何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再看看吧,也許再過幾年,我的這些東西就都交給國家來辦了, 不管怎樣,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個雷鋒館和這張雷鋒報能一直辦下去。”在有些狹窄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已是兩鬢花白的老何目光炯炯,他的身后,是一張陪伴了他40多年已經發黃的雷鋒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