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政協(xié)記者會上,有三位委員恰好都是文化院團的“掌舵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身處文化體制改革第一線,又是各大院團領頭人,他們對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展望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具體規(guī)劃表。
單霽翔:2020年修葺后的故宮開放率將達60%
單霽翔透露,根據(jù)修訂后的故宮總體規(guī)劃大綱,到2020年,故宮完全修繕后將擴大開放面積30%,也就是達到開放60%,慈寧宮、慈寧花園、乾隆花園等名勝都將有望和游客見面。而飽受非議的“紅墻里的辦公室”,也將在2016年搬出紫禁城,把更多寶貴空間騰退給游客。
規(guī)劃雖好,單霽翔也有重重顧慮:“1949年,故宮參觀者100萬;2002年,700萬;去年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達到了1420萬—按照這個速度,我真不敢想象2020年會有多少參觀者。”人流劇增和古跡保護的壓力讓他倍感矛盾,“畢竟,我們只有一個故宮,一方面既希望為所有觀眾做好服務,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想把故宮永恒地一直傳給未來世代。”
他透露,目前的解決方法之一是數(shù)字化技術:“倦勤齋、雨花閣、三希堂等已經(jīng)做成了數(shù)字故宮的一部分,通過主動點擊大屏幕,觀眾可以自由游覽這些不能進去的殿堂和場所。”
樊錦詩:敦煌保護靠感情、事業(yè)和待遇“留人”
樊錦詩坦承,任何事業(yè)要發(fā)展首先得有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由于用人難,敦煌研究院長期摸索出了一條用人之路,近70年來,幾代人以莫高窟為家,以保護為天職,保護工作得以長期持續(xù)。“簡單來說,就是感情留人、事業(yè)留人、待遇留人”,她介紹,感情留人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自主培養(yǎng)人才,“比如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我們送他念碩士、念博士,甚至出國,這期間不僅工資照發(fā),學費還由我們付,所以很多年輕人深受感動,也愿意回來”。同時,由于老一輩學者對敦煌有著深深的感情,他們對愿意到敦煌工作的人非常熱情、愛護,也愿意為這些年輕人提供充分發(fā)揮才能的舞臺,“讓他們自主做課題,我們不指派,所以常常是他們自己做著做著,有了興趣就不走了”。在待遇方面,則充分考慮年輕人的家庭問題,盡量在住房、津貼等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
張和平:新建2個劇場慶人藝60歲
昨天的記者會上,張和平透露人藝多年來徘徊在1280萬元左右的票房,2011年已經(jīng)達到3227萬元。截至昨天,今年前兩個月人藝的票房達1065萬元,快趕上原來一年的收入。
今年6月,人藝將迎來建院60年,最主要的紀念活動還是演出:年初以《龍須溝》這部人藝60年前的開院大戲開年,年底則以《全家!肥贞P,總共232場演出也將創(chuàng)下人藝歷史上的第一次。
此外,人藝還將在首都劇場原址基礎上,向東再建兩座分別為650人和350人規(guī)模的劇場,新增兩百多個停車位和3個新排練場,使首都劇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北京國際戲劇藝術中心。在懷柔,還將新掛牌一個20多畝地的舞美創(chuàng)作基地,包括2個各1000平方米的攝影棚,這也是人藝今年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在舞臺和影視之間搭建起一道相互借力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