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場音樂會竟出現前所未有的“爆棚”場面,部分場次不僅門票售罄,而且開賣“加座票”。這與幾年前現代音樂會屢遭冷遇、上座率超低的慘狀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代音樂,指在創作上有悖于傳統創作理念、突破傳統創作體系、作曲技法更富創新精神的當代音樂作品。與本已抽象的古典音樂相比,現代音樂因其更超前、更晦澀的音樂表現,難免淪為“曲高和寡”的代名詞。
這樣的比喻并非全無道理。曾經的一些現代音樂作品,創作靈感來自作曲家簡單低級的臆想:一會兒遠古蠻荒、混沌初開,一會兒邊塞風土、人間仙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創作題材和盲目追求空洞音響效果(如刻意制造噪音)的配器手法,使作品猶如海市蜃樓般遙不可攀,聽眾自然玄虛莫名、望塵莫及。
現代音樂如何面向聽眾?作曲家們在反思中前行。近幾年,以葉小鋼、譚盾為代表的一批現代音樂領軍人物,不再死守“特立獨行”“追新、追奇、追另類”的作曲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作品題材與當代事件相接合”“創作手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現代音樂“曲高和寡”的枷鎖正一步步被打破。
現代音樂,需要展現當代事件,聽眾才能在樂曲欣賞中“有線索”“有聯想”。為紀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2009北京現代音樂節”首演美國作曲家羅伯特·比瑟的作品《夜晚的祈禱》,深切緬懷地震中的逝者,很多觀眾忍不住拭淚;“2010北京現代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以當年六方會談為背景首演《音樂六方》,演奏者把中、美、日、朝、韓、俄這六個音樂大國的經典曲目編排、“串燒”,向全世界奏響“呼吁和平、恢復和談”的樂章。
現代音樂,離不開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礎,更離不開本民族的傳統要素和文化積淀。本屆現代音樂節首演的葉小鋼作品《臨安七部》,以七首與西湖相關的古詩為引,在交響樂協奏中,唐詩、管弦樂、人聲交相輝映,東西方音樂形式兼容并包、融為一體、絢麗多彩,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音樂共鳴的天籟之音博得現場觀眾雷鳴般掌聲。
其實,現代音樂之所以愈發被聽眾接受,不僅是作曲家創作理念由“唯我獨尊”向“貼近當下、貼近傳統、貼近生活”轉變的結果,更緣于廣大聽眾在音樂互動中整體品位和音樂修養的提升。
隨著現代音樂的演變和發展,一批批現代樂迷應運而生。他們逐漸認同,有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現代音樂,“甜美”不是生活的唯一、不是音樂的等價,就像美食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缺一不可。
這樣看來,那些所謂“附庸風雅”的追求和“曲高和寡”的愛好,其實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向往、對五味雜陳生活的回歸,在此心態下,“曲高和寡”的枷鎖也就不打自破、不解自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