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北京市民人均期望壽命五年增長1.05歲

2012-06-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2011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首次突破81歲大關,達到81.12歲。

    也就是說,2011年新出生的近20萬北京娃平均可以存活81.12年,比全國期望壽命高6.81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與2006年的80.07歲相比,北京人的期望壽命五年上升了1.05歲。

    人均期望壽命,是衡量健康的國際通用指標,是當前最具綜合意義反映人民生活質量的民生指標,也是最能體現人民幸福和安康的指標。

    影響期望壽命的因素很多,主要為四大類:生物因素、行為生活方式、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因素以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慢性病成為北京人健康的主要殺手,行為生活方式對期望壽命的影響逐漸凸顯出來。

    本市分管衛生的副市長丁向陽用四句話總結北京打造健康城市的思路:普及健康知識,參與健康行動,提高健康保障,延長健康壽命。

    五年來,北京的衛生管理理念發生質的變化,從原來的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移。

    目前,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惠及全部常住人口,提供53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約為67元,在全國第一個制定實施《健康北京人——全面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

    健康北京“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人均期望壽命再提高1歲。為了實現該目標,北京市各級政府在考慮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正優先選擇重點人群、重點疾病和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干預。

    個案探訪

    張大媽的健康“培訓”

    清晨7點,朝陽區八里莊街道玫瑰東方小區,64歲的女主人張麗云將一碗冒著熱氣的雞蛋羹從鍋里端出來。清淡、少鹽,健康的生活習慣從做早飯就開始了。

    點一些生抽,再撒一點補鈣的蝦皮,張麗云說:“以前我們口重,除了生抽、蝦皮,還要放鹽和香油,自從參加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培訓,我再也不敢放那么多油、鹽了。”

    北京把53項健康服務打包免費向所有城鄉常住居民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培訓就是其中之一。這幾年,這些免費健康服務悄然改變著張麗云一家的生活。

    早上8點多,張麗云和老伴白增祥大爺溜達著來到小區對面的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奔二樓的健康自測小屋。

    20平方米的自測小屋里,擺滿了電子血壓計、身高體重儀、超聲骨密度儀、身體成分儀、血糖測試儀等儀器。張大媽拿出社?ㄔ跈C器上一劃,血壓正常。“要是這些指標有變化,可以直接在這兒跟張大夫咨詢,也可以到一層掛個號,讓大夫看看需不需要調一調藥。”檢查結果直接記錄在張麗云的電子健康檔案上。小屋里來自測的居民還真不少,年紀大部分都在50至70歲左右。

    張大媽患糖尿病已經20年了,血脂、血壓都偏高,典型“三高人士”。以前沒少跑大醫院,不過大醫院人太多了,跟醫生說不上幾句話。自從2006年搬到八里莊,她就在鄰居的推薦下開始來社區了。不光掛號方便,醫生還給講了很多吃藥以外的方法。

    在白大爺的極力鼓動下,張大媽報名參加了社區舉辦的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活動。“我平時跟她講怎么注意她不聽,這回到了廟里見了真神,她就信了。”

    連著上了一個多月課,張大媽早飯不再吃炸油餅了,而是一包牛奶一個雞蛋,午飯和晚飯放鹽也少多了。“廚房里的白色小鹽勺和透明油壺都是2008年政府免費送的,1勺鹽是兩克,一個人一天3勺。”

    在自測小屋,張大媽遇見了當初給她講課的社區大夫劉濤。“大媽,最近血壓控制得不錯!”“小劉,我現在口兒淡多了,我們出去吃個豆腐腦都覺得太咸了。就是女婿還有點不適應,原來紅燒雞翅一頓能吃一盤,現在只吃半盤了。”劉濤給大媽出主意:“您給兒女飯菜‘動手腳’得慢慢來,別一下子減太多。對了,社區正在進行腦卒中免費篩查,您去居委會登個記,拿張表,過兩天來做個免費篩查吧。”此時,4樓大會議室里正在進行居民腦卒中免費篩查登記,排隊的居民有40多人。

    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來,老兩口繞到了社區專門開辟出來的健康步道。這其實就是一段普通的小區內道路,但被用白線劃分出三條小道。三條道分別標注著慢速步道、中速步道和快速步道。

    “這是起始點,慢速步道的10秒終點在那兒,中速步道的標注點比它遠。通過這個步道,我們就知道步速屬于什么強度。”白大爺說,以前張大媽不知道什么算鍛煉,把買菜、做飯、干家務都算在鍛煉之列,后來才知道,每天半小時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才是最有益的。

    在健康步道上走了一會兒,老兩口才去買菜,然后回家張羅午飯。

    為了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家里的兩本書被張大媽翻得有些卷邊了!督】瞪攀持笇А贰妒锥际忻裰嗅t健康指南》,是市政府免費送給市民的,當時一起送的還有鹽勺、油壺等。

    “別小瞧這兩本書,有些內容挺管用的,還幫過我大忙。”張大媽去年胸部疼痛不舒服,到大醫院拍了彩超、X光片,什么問題都沒查出來,后來偶爾翻這些書,發現其中有一章介紹心理焦慮內容,跟自己癥狀一模一樣。后來去醫院一查,還真是。

    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程淑艷說,我們要把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都管起來,培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他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北京人的期望壽命就是在這些小小的健康服務中一點一滴地增長起來的。

 相關鏈接

    打造“健康城市”

    普及健康知識:

    1、北京陸續給全市500萬戶居民每家免費送了鹽勺、油壺、《健康膳食指導》《預防傳染病手冊》《首都市民中醫健康指南》《急救手冊—家庭版》。

    2、編寫《北京人健康指引》,市民有了最專業的健康指導手冊。

    3、由10位院士審定推薦、1000位專家參加編寫的《健康大百科叢書》的出版發行,為市民提供了一套高水平的健康科普讀物。

    4、建立北京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251名專家入選。

    5、從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間,本市為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免費培養家庭保健員12.7萬余名。

    參與健康行動:

    1、開展控煙、健身、保護視力、保護牙齒等九大健康促進行動。

    2、為7萬多名15歲以下兒童補種乙肝疫苗,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和中小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流感發病率下降60%。

    3、為全市1500例55歲以上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開展復明手術。

    4、在全國率先開展腦卒中篩查,已經為6萬高危人群進行了篩查。

    5、為全市35萬名適齡兒童進行了免費窩溝封閉防齲齒服務,為近13萬名學齡前兒童進行了氟化泡沫防齲齒。

    6、為100多萬適齡婦女進行免費乳腺癌、宮頸癌篩查。

    提供健康保障:

    1、2009年,市政府出臺《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11年,本市首次發布《健康北京“十二五”發展建設規劃》。在政策上對健康促進予以保障。

    2、2011年底,全市衛生人員(包括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和衛生員)達23.6萬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達3.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達3.6人,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3、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人群全覆蓋,報銷比例大幅提升。

    延長健康壽命:

    未來,人們不應只追求壽命的延長,更應重視生命的質量,即追求沒有疾病,健康、高質量地活著。北京人要做一個健康的北京人。

    期望壽命的四類影響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性別、遺傳和體質等。

    醫療技術的進步,包括良好的醫療服務和衛生保健系統,必要的藥物供應,足夠的醫務人員的良好服務等。

    行為生活方式,包括嗜好(如吸煙、酗酒、吸毒)、飲食習慣、風俗、運動、精神緊張、勞動與交通行為等。

    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狀況、城市化進程、環境因素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