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高考成績發榜后,遵義市湄潭縣的一個女孩子牽動著網友的心。高考時她身患癌癥,卻毅然走進“一個人的考場”。她叫肖麗,考的成績很好,文科544分,超過了貴州省一本錄取線,被網民稱為“最堅強高考女孩”。 “一個人的考場” 在征得肖麗及其家人的同意之后,記者來到肖麗的家中采訪。她家住在距離湄潭縣城20多公里的高臺鎮,一個狹窄的巷子里,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一家五口,肖麗是長女。 肖麗坐在輪椅上,蓋著毯子,看起來精神不錯,但偶爾緊皺的眉頭和不時去按左腿殘肢的手透露,她每時每刻都在忍著劇烈的疼痛。 “凌晨3點的時候,班主任發短信告訴我成績,很意外會考這么高。下午分數線出來,許多關心我的人第一時間告訴我,真的好開心。”肖麗遺憾的是考數學那場,疾病帶來劇烈疼痛,很多題目會做卻有心無力,“只考了79分”。 2009年,讀高二的肖麗被診斷患上“骨關節瘤”,后不斷惡化成骨癌。2010年,休學,隨家人往返于西安、遵義的醫院,先后7次化療,為防止癌細胞擴散,左腿被高位截肢。手術后,肖麗架起雙拐返回學校,重新從高二讀起。 那些天,校園里多了一個拄著雙拐慢慢行走的女生,沒有消極悲觀,相反,比之前更堅強。不可思議的是,肖麗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全年級前列。就在她即將升入高三時,癌細胞轉移到了肺部。 高考前一個月,肖麗病情加重,疼痛、咳嗽加劇,只好回家休息,老師和同學都覺得她不能參加高考了,但肖麗沒有放棄。“只要她不放棄,誰也不能剝奪她參加高考的權利”,教育部門為了圓肖麗“高考夢”,為肖麗設置了只有她一個考生的特殊考場,還特地安排了醫生全程陪護,交警沿途護送。 高考當天,肖麗準時出現在為她準備的“一個人的考場”里。肖麗說:“那時,身體痛的要命,寫作文的時候疼的只能在桌子上趴著。”高考期間,肖麗還在醫院抽了兩次胸腔積液,分別有1000毫升和500毫升,考完后就被送到醫院輸液去了。醫生說,她完全是在靠意志支撐。 “有人說,你不應該出現在考場上,而是應該躺在病床上,這樣硬撐著,為什么?”記者問。 “為夢想。”肖麗說,她最大的夢想是身體能撐到上大學。 “你是一株溫暖的向日葵” 肖麗高考成績上一本線的消息,幾乎傳遍了整個湄潭縣。從學校的學生到縣里的領導,從普通的家庭婦女、路邊的洗車工到機關干部,越來越多的人被這個女孩深深感動。采訪中,人們說得最多的是“堅強”和“奇跡”。 高考那幾天有人給肖麗買酸奶,商店老板不肯收錢,還讓買酸奶的人捎話給肖麗:“堅強的人一定會成功。”聽說肖麗一直想拍藝術照,在縣城開影樓的潘莉聯系到她,答應為她“拍最美的照片”。 湄潭縣教育局的領導告訴記者,不管怎樣,他們還是像支持肖麗圓“高考夢”一樣,盡最大努力,幫助她實現“大學夢”。現在,正按照招生程序,幫她填報志愿。 湄潭縣人民醫院為肖麗做了一次免費檢查,看著CT、B超片子,醫生感嘆:“她身體現在承受的疼痛常人難以忍受,患癌癥3年還能這么堅強,已經是奇跡。” “她是我見過的最堅強的學生,面對病魔,從不言棄。”肖麗的班主任何永旺老師告訴記者。她的同學說,每當聽到她一陣陣急促錐心又想努力克制卻無法停止時的咳嗽,大家的心里都很疼。 肖麗所在的這個班共有47名學生,在肖麗的激勵下,今年高考全部考過“二本”線,其中33人考過“一本”線。這個班的每個同學都給肖麗寫了一封信,表達對她的感激和深深敬意。 一位同學在信中這樣寫道:“你是一株熱烈又溫暖的向日葵,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帶著對生命的渴望,帶著對未來的希冀,自信而又美麗的開放。你嘴角眉梢綻放的笑意總似向日葵般令人溫暖。” “還給命運最美的微笑” 所有見過肖麗的人,都會難以忘記她常掛在嘴角上的微笑。 肖麗說,她的微笑、樂觀、勇敢、希望,來自于爸爸媽媽和親人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堅持,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懷,同樣來自心底最深處陽光的性格。“我的痛苦在父母那里是加倍的,為什么不把微笑給他們呢?” 為給肖麗治病,家里借了許多錢,已花了20多萬元,但全家人始終都不言棄。媽媽陳容早已為不幸的女兒哭干了雙眼,“給孩子治病”成了這個農家婦女生活的一切,父親肖文獻一直在拼命打工掙錢。 不止一個人曾這樣問過肖麗:“命運帶給你如此多的不幸,為什么嘴角總是掛著微笑?” 她還是微笑著回答:“命運不愛我,但爸爸媽媽愛我,親朋好友愛我,社會上很多好心人愛我。所以,雖然遇到了不幸,我還是要還給命運最美的微笑。” 不過,當肖麗把堅強的一面展現給人們的時候,她的內心深處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正像肖麗在空間里轉載的一篇文章寫道:“有人說,他們是向日葵,在面對太陽的時候永遠是明艷的花瓣,而太陽照不到的背面,那悲傷藏得那么好,不愿被看見……其實總是笑的人,真的很需要人疼。” “加油!美麗女孩!”網友們在肖麗的QQ空間和微博上寫下許許多多祝福和鼓勵。 網友酸甜梅子說:“一個人的考場,她交出了滿意的生命答卷。希望有高校接納她,不要讓這個勇敢的女孩子失望。” 現在,肖麗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所大學為她敞開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