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4元闖北大”是很好的開學第一課

2012-09-04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9月1日,北京大學迎來3600余名本科新生。2012年,北大新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20%,這些學生拿到了北大發放的愛心大禮包。校長周其鳳也來到迎新現場的綠色通道,給受助學生講述了自己當初“4元錢闖北大”的故事。(9月2日《北京晨報》)

“4元闖北大”的故事很值得一聽。據周其鳳講,那是1965年,“我下火車時身上只有4元錢,到白石橋坐車花了1毛5,從白石橋到北大又花了1毛5,身上就剩三塊七了,在學長的帶領下,去買了個飯盆,可卻沒錢買飯票了”。當時周其鳳向學長借錢買了飯票,然后到北大的助學金發放部門,領了第一個月的生活費。

“4元闖北大”有著很強的時代烙印,也是當時眾多大學新生報到的寫照。從這里,我們讀出了一個時代的貧困,也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堅強與獨立,樂觀與向上。場景轉換到今天,現在不少大學新生報到,相隨的是眾多家人,還有大車小車、大包小包,這種“豪華報到”與當初的“4元報到”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天,要求大學生再像周其鳳當年一樣“寒酸報到”,多少顯得有些不通人情、不近煙火。但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堅強和獨立的品質永不過時。像當初的周其鳳一樣,堅強一點,獨立一點,向上一點,勇敢地面對人生的每一步,這不算是過高的要求。

對于過來人的忠告,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常常以時代變了來一概否定。白巖松也講過一段“過去的故事”。去年,白巖松在重慶大學演講時稱,從未因工作送過禮,鼓勵大家要相信那些正直的道理。很多人感慨,時代不同了,今天雖有“白巖松式的成功”,但也只是個例:可以一時不送禮,不代表可以一世不送禮;可以一人不送禮,不代表可以所有人不送禮。

時代確實變化了,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曾經的理想可能已經成了空想,曾經的風骨可能已經成了媚骨。這不能完全怪大學生,因為這是現實教給他們的。對于周其鳳當年來說,聽到的可能更多是堅強的故事;對于白巖松當年來說,接觸的是不送禮的文化。

社會從來不是“冰清玉潔”的,能出人頭地的也不都靠背景關系。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那種心底的堅強和獨立,那種自身的樂觀和向上,永遠都不過時。浙大紫金港有兩句迎接新生的標語,引起了熱議。“做一個明媚的女子,不傾國,不傾城,以優雅姿態去摸爬滾打”,“做一個豐盈的男子,不虛化,不浮躁,以先鋒之姿去奮斗拼搏”,這里強調的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也正是這一點動人心弦。

“4元闖北大”的精神價值也在于此。從這一意義上,“4元闖北大”是一堂很好的“開學第一課”。它只是大學的開始,從這里開始,讀懂人生讀懂生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